白癜风什么不能吃 http://m.39.net/pf/a_6995342.html

全文共字

阅读需11分钟

编者按:年5月8日,特朗普宣布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该协议签署短短3年,伊朗才刚从美国经济封锁中解脱出来,卯足劲头准备发展经济,以期在国际舞台上大展拳脚。未料特朗普猛然出拳,伊朗措手不及。在特朗普制造的政治游戏下,中东局势骤然又紧张起来。回顾历史,在大国博弈之下,伊朗的发展始终受到掣肘。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伊朗巴列维王朝的兴衰故事,刊于《中国国家历史》第八期,原标题为《巴列维王朝——大国博弈下的伊朗王朝》。

随着年7月14日伊朗核协议的签订,伊核问题告一段落,伊朗的经济封锁逐渐解封,伊朗逐步重回国际舞台。

近来,伊朗动作频频,在以快速提高原油产出和出口规模,以改善国内宏观经济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同时,更是试图通过从欧洲购买新装备、进一步向其他国家出售天然气、石油等手段将自己与国际社会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此外,还利用各种机会向美国示威,如年1月12便发生了两起被美国视为“挑衅”的事件,一是伊朗无人机飞越美国航母,二是伊朗士兵扣押美国水兵并且被政府授予“胜利”勋章。这些事件无一不显示出伊朗在国际舆论中重回中东大国地位的决心。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伊朗

回首历史,上次伊朗的中东大国地位被国际社会承认还是巴列维王朝时期。

彼时,经济上,伊朗人均国民收入跃升至美元,被美国列入发达国家行列。军事上,伊朗以“海湾宪兵”自居,大量购买欧美先进武器装备,建立了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约40万人的军队,军事水平大为提高。社会文化上,巴列维王朝大力推进世俗化,限制宗教势力,给予妇女选举权,鼓励妇女摘下面纱,一度被西方社会认为是中东的“文明”之光。而巴列维王朝也信心满满,将目标直指“世界第五大国”。

然而,这欣欣向荣的景象不过是一个虚像,在大国博弈下,巴列维王朝的根基不稳,很快走向了崩坏。

摘掉面纱的伊朗妇女

巴列维王朝本身便是在西方大国,尤其是英苏两国博弈的局势下建立的。一战结束后,英国迫使当时的波斯政府签署了内容苛刻的年《英波协定》,将伊朗的军队、财政、铁路、关税完全置于英国的控制之下,引起了伊朗人民的不满。而苏联则宣称放弃沙俄在伊朗获得的不平等利益、支持伊朗人民与政府的独立斗争,使得伊朗更加仇视英国。为了推翻这个反英政府,英国积极在伊朗寻找代理人,最终决定扶持伊朗哥萨克师领导人出身的礼萨·汗。

礼萨·汗

礼萨·汗行伍出身,性格坚毅,并不甘于受英国的控制与苏联的威胁,他试图通过“第三方外交”来解决处于大国争夺下的伊朗的窘境。

此时,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未曾在伊朗有过殖民行为的德国进入了礼萨·汗的视野,他积极寻求与德国的经济联系。到年,德国占伊朗外贸的41%,伊朗境内有多名德国的技术人员、商人和“旅游观光”者。二战爆发后,伊朗虽然宣布中立,但并未按照同盟国的要求驱逐境内的德国人,反而纵容德国“第五纵队”在伊朗境内活动。这一举动引起了英苏的强烈不满。

加上礼萨·汗的专制统治和伊朗惨淡的平民生活已经激起了伊朗国内的不满。一方面为了尽快通过伊朗开辟一条向苏联补给战略物资的安全通道,另一方面更是为了持续维护英苏利益的傀儡政府、顺利延续英苏在伊朗的势力范围,年8月25日,英苏两国联手,分别从南北两边对伊朗进行了军事占领,迫使礼萨·汗逊位给其子穆罕默德·巴列维。

同时,将伊朗一分为三,北部五省由苏联占领,英国则占领伊朗南部,独留德黑兰为中立区。而这与《年英俄协定》的规定极为相似,可以说是一战前英俄对伊朗的瓜分的延续。

年1月29日,伊朗与英苏签订了三边同盟条约,该条约声明英苏军队进驻伊朗并非“军事占领”,而是战时对伊朗的支持,并规定战后六个月内从伊朗撤军。

二战使苏联和英美等国暂时联起手来,二战期间同盟国通过伊朗向苏联援助物资总量达到万吨,大大支持了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但这并不影响双方在伊朗的明争暗斗。三边同盟条约的签订使得英苏更加积极地在伊朗扩大其影响。苏联主要通过军事手段加强其对北方五省的控制,将伊朗军队排斥在其控制区外。

在阿塞拜疆,伊朗军队在年5月25日之前甚至不被允许回到其省会大不里士;在西阿塞拜疆,苏联解除了伊朗宪兵和警察的武装,接着又不允许伊朗军队进入加兹温—德黑兰—马什哈德线以北;在大不里士城,苏联的政治官员接替了伊朗官员。同时,苏联扶植人民党,组织工会,传播、推行一些社会主义思想和政策,抨击英美在伊朗南部实行的资本主义政策和经济掠夺。而英美也不甘示弱,在掌控伊朗南部石油资源的同时,破坏了苏联试图染指伊朗北部石油开发的意图,并且不忘将其实力向伊朗北部扩展。

然而,英美的合作也并非全无芥蒂。伊朗南部从19世纪末开始便被纳入英国的势力范围,而那时美国还因国内的孤立主义而没有完全认识到中东的重要性。

一战前后美国才开始涉足中东,但也只是局限于在波斯湾地区获得一些石油特许权。二战中,英国的实力不断被战争削弱,其对中东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而美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与经济实力的提升下,日益加强了其在中东的利益追求。

穆罕默德·巴列维

此时,21岁即位的穆罕默德·巴列维深受其父影响,面对英苏的占领,他延续了礼萨·汗的“第三方外交”政策,寻求美国的帮助与支持。年1月,伊朗请求美国派遣专家帮助其改组伊朗宪兵队,不久又请求美国派遣军事顾问和财政顾问,并于当年10月得到了美国的回应。年底,美国军队以保护盟军援苏运输线为由,进驻了伊朗东南部的沿海地区,形成了军事上三大国分区占领伊朗的局面。

年,罗斯福鼓励摩洛哥和伊朗摆脱“帝国主义的”条约和特许权,战后应当借助美国的财政和技术支援进行开发等,将矛头直指英国。年英美两国在中东补给中心问题上的冲突更是加深了英美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中东市场和石油的经济战拉开了帷幕。

美苏对峙中的伊朗

二战结束后,美国军队和英国军队遵照协议,分别于年1月和3月撤离了伊朗,然而苏联拒不撤军。这严重损害了伊朗的主权完整,年,伊朗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指责苏联公开干涉其内政。此举得到英美的联合支持,使苏联处于世界舆论的压力之下。

然而,苏联仍旧我行我素拒不撤兵并试图为其行为进行辩护,直到美国派兵直赴波斯湾,苏联才同意撤军。不得不说,这次美国的行动拉近了美伊关系,并且也体现了二战后英苏在伊朗控制力的逐渐下降,美国逐步在中东地区扩大其影响力。

不过此时的美国并未完全做好入主中东的准备,而是希望能够尽量通过英国维护其“冷战”大局。

年伊朗国王穆罕默德·巴列维应邀访问美国时提出经济援助与军事援助的请求,但美国直到年才决定在年之内向伊朗提供万美元的军事援助。

之后一段时间内,美国一直强调英国应当积极改善英伊关系,以维护西方国家在伊朗这个“冷战”前线的优势地位。年,在新上台的摩萨台内阁的主持下,伊朗石油国有化运动获得了伊朗人民的拥护而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而这严重威胁英国在伊朗的石油利益,为此英国采取了极为强硬的措施。

年5月下旬,英国宣布向地中海和阿巴丹海面增派舰队和军队。面对英国对伊朗的武力威胁,美国选择中立,并试图通过和谈既保持伊朗现在的统治又维护英美在伊朗的利益。而当摩萨台转而向苏联求助时,美国便联手英国通过一系列“隐蔽行动”推翻了摩萨台政权,大大增加了与之相对的巴列维王室势力。

摩萨台

巴列维国王因此决定进一步向美国靠近,积极参加了由美国牵线的巴格达条约(年)和中央条约组织(年),并于年与美国签订了美伊双边防御协定。

同时,巴列维还寻求美国的军事援助来增加称雄中东的筹码。但美国认为在美英的保护之下,伊朗应当将注意力集中于国内而不是与其他中东国家的军事竞赛上,因而限制了对伊朗的军事援助。

20世纪60年代,随着伊朗石油经济的发展,巴列维国王认为是时候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不流血的革命”,即“白色革命”,要使伊朗一举进入现代化社会。美国虽然看到了巴列维国王的统治日渐独裁,向巴列维国王要求进行改革,但这也是出于维护一个拥有稳定政权的“冷战”前线国的缘故。

在巴列维国王做出改革的姿态并取得了表面上的显著成效后,美国并未深入了解便高度赞扬了这场革命,引起了伊朗人的反感。正是这场持续十余年的“革命”激化了伊朗的社会矛盾,成为了巴列维王朝灭亡的催命符。

年,巴列维国王(左)与美国肯尼迪总统(右)会面

两极对垒的局势更加深了巴列维王朝对强大的军事力量的认识和迫切需求。年,国内经济不断下滑的英国突然宣布将于年从波斯湾撤军,这无疑增加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维持“冷战”优势的压力。

趁此机会,伊朗巴列维王朝主动为美国解忧,将军队开往霍尔木兹海峡,占据了其中三个岛屿,填补了海湾地区的权力“真空”,并趁机向美国要求军事支持。年至年间,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金额高达亿美元,而年到年间总额才是79亿美元。

两伊战争中的童子军

与此同时,伊朗开始向世界展示其中东大国的姿态。年10月15日,巴列维国王花费了1亿美元来庆祝居鲁士大帝建国周年,共有69国代表到场出席这场庆典,其中包括9位国王、5位女王和19位总统。年7月,伊朗与阿富汗签订协议,决定向阿富汗提供总额为10亿美元的贷款。并且积极调解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促使双方停止了宣传战。

伊朗与邻国关系

但是巴列维王朝对伊朗的大国之路的设想是在西方大国在伊朗博弈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必然充斥着武力和霸权。年,称雄海湾地区的伊朗迫使伊拉克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解决了长期以来对阿拉伯河主权的争议。

波斯湾卫星地图

在该协议中,伊拉克同意阿拉伯河全线按照主航道中心线规定与伊朗的边界,伊朗则同意将伊朗境内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伊拉克。但伊朗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一直不肯交割土地,这给本来就有着教派积怨、民族纠纷的两国关系埋下了祸根。70年代后期,随着伊拉克实力的增强,两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欲望愈演愈烈。最终,随着巴列维王朝的倒台,两伊战争爆发。

伊朗的近邻沙特也与伊朗有着领土纷争和激烈的教派矛盾。但两国都是美国立足“冷战”在中东设下的两颗棋子,均受到美国的军事援助而稍显出势均力敌之势。因此,巴列维王朝时期,两国的关系并不紧张。

60年代末,沙特国王费萨尔和伊朗国王巴列维实现互访之后,双方关系开始逐渐升温。年,双方签署划界协议,以和平方式解决了领土争端。而当巴列维王朝崩溃,一个威胁美国中东政策的神权国家——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兴起,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沙特和伊朗之间的关系,教派争端逐渐成为双方的主要矛盾,甚至左右了两国的政治外交政策。

当然,处于大国博弈下的巴列维王朝也给伊朗留下了一些东西,例如具有一定作战能力的军队和争夺地区霸权的野心等。年之后,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同时,伊朗也曾试图在“冷战格局”下利用军事力量和宗教支持等威慑或控制其他国家,成为中东乱局中的一个作用力。

而今,随着美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日渐式微,在波斯湾甚至中东的优势地位究竟会被谁取代这一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注视的焦点。埃及、伊拉克等传统中东大国在目前国内动荡的情况下已无力寻求进一步的国际地位。沙特虽然面临一些国内的危机,如恐怖组织、民主化呼声等,但仍旧是逐鹿波斯湾霸主的重要势力。

此外,俄罗斯日益强硬的外交政策也对中东事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伊朗要在中东乱局中找准机会成为中东大国,需要吸取巴列维王朝的教训,在国内环境和地区大国关系上多做考量。

目前看来,伊朗与沙特的争端与其说是宗教因素作用,不如说是争夺中东大国地位的国家利益驱使。毕竟,两国也曾在同一利益下有过较为亲密的时期。除此之外,伊朗也应看清美、俄等西方大国目前在中东的举动,在发展自身势力的同时,合理预测其他国家的外交底线,避免再次陷入大国交锋的泥潭中。

▼扫码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dt/8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