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活在伊朗
前几天伊朗名导阿巴斯因病去世,这里并不想写悼念文,在此梳理下看过的伊朗电影,以及伊朗电影带给了我们什么?如果生活在电影中的伊朗,会是怎样? 伊朗作曲家佩曼·亚丹尼安 《颐和园》主旋律 提到伊朗我们会想到什么?波斯、两伊战争、石油、沙漠气候下的贫瘠土地、伊斯兰教、头巾.....隔国如隔山,这山是历史、文化、世界观的巨大差异,如卡尔维诺所说的《看不见的城市》,我们也并不能看清任何一个国家的全貌。 ▍《我在伊朗长大》 发生于年伊朗的伊斯兰教革命,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使民主荡然无存,影片以女主角的成长见证了到两伊战争期间的20年历史。在没有官方的允许下伊朗的文化节一片肃杀,“书籍杂志不得出版、录音带不得分发、电影不得播映、文化团体不得成立”。 ▍《一次别离》 这曾是当年的话题之作,荣获了柏林金熊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电影直击了不同阶层的伊朗人在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打工雇佣、债务出国等方面的纠结。 迫于苦衷的隐瞒并不代表抛弃了良心放逐了灵魂,当《可兰经》放在手中起誓一个国家民族的道德被重拾,这来源于强烈的宗教信仰,对罪恶的畏惧远比政府暴力机关的约束要强大。 ▍《被投石处死的索拉雅·M》 伊朗石刑陋俗,邪恶丈夫勾结村长、长老编造莫须有罪名,使全村用石头处死妻子。结尾石刑很震撼。 ▍《出租车》 出租车封闭空间与流动拍摄,这在阿巴斯《十段生命的律动》中也出现过。片子涉及迷影文化、盗版、电影审查制度、迷信、儿童教育,在伊朗严苛的语境下这种挑战是勇者的表现。伊朗电影人再次以儿童作为载体并与成人的思考对接,并荣获第65届柏林金熊奖。 :女性必须戴面纱、男女不得有接触、不能表现悲惨生活、不能有暴力镜头、正派人物禁止戴领带、禁止使用波斯语姓、尽量使用先知命名。 ▍《小鞋子》 最早接触伊朗电影是高中一次放学回家看到CCTV6在放《小鞋子》。片中的感人至深的童真故事令我动容。为了弥补妹妹不小心弄丢的鞋子,小男孩拼尽全力跑完马拉松,只为了拿到第三名的奖品——一双新运动鞋。但天意弄人,精疲力竭的他意外获得第一名,冠军与心愿的迥异反而形成了巨大落差。 小男孩无辜的眼神,妹妹天真的笑容,还有结尾男孩肿胀的脚边围转的金鱼,即使后来看了许多或牛逼或装逼的影史经典,但这部片一直是私下珍爱的电影。 ▍《巴伦》 《小鞋子》的导演马基德·马基迪说过:“要做一个艺术家,首先要做探险家,发现然后理解生活”,他的电影多以儿童题材为主,这也是伊朗电影的一大特色,除了《小鞋子》他还拍摄了许多关于儿童成长的故事。 看伊朗电影总是比较适合培养人性中的悲悯情绪,这部《巴伦》又名《天堂挚爱》,讲述了小孩子成为童工,代替受伤的父亲以维持家庭生计,而Ta竟是一个男扮女装的女孩。 ▍《麻雀之歌》 马基德·马基迪和阿巴斯一样,在我心中是伊朗电影的代表。相比于阿巴斯,马基德·马基迪比较通俗接地气,情感表达来的也更直接。 《麻雀之歌》讲述了男孩为了给妹妹买助听器而计划养金鱼赚钱的故事,靠养殖鸵鸟为生的爸爸也因误丢鸵鸟失去工作后,带着助听器进城却意外获得了新工作。 伊朗的城乡差异借由小人物的视角展现,底层人民在几经波折中艰难的活着。最后爸爸意外受伤,男孩也打翻了金鱼,散落一地的红金鱼在慢镜下演示了梦想的破灭,生活终究还是和希望开了一次次玩笑,但对希望的追求又是不可破灭的。 阿巴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js/2376.html
- 上一篇文章: 为什么去伊朗生活在伊朗lt总行程
- 下一篇文章: 伊朗藏红花为什么可以清理血管,避免高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