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入侵全球,美国是如何做到的连盟友加拿
苏联的解体,明面上学界都认为是美苏争霸、经济封锁而导致的国家崩盘和体系崩溃。 事实果真如此? 未必! 从美国中央情报局元老艾伦·杜勒斯曾说过的话就可知,苏联的解体,个中缘由还真远不止此。 杜勒斯曾说:“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 最后的结果,苏联果然解体了。 且全苏联大部分人都未曾怎么反抗,尤其是各加盟国中的年轻人们,他们除了拿着伏加特、唱着美国的歌,沉浸在瓜分苏联遗产浪潮的欢乐中外,便是对美式价值观欢欣鼓舞。 这就是美国文化入侵的力量。 就连加拿大、韩国、法国等美国传统盟友,尽管知道美国文化入侵的巨大危害性,但即便是强烈反抗,都无济于事。 那么,美国是怎么做到的呢? ■01■→何谓文化渗透 当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各种文化相互交织、影响,世界变得更加活力而多姿多彩。 尤其是互联时代,影视、音乐、传媒及文化产品的交互变得更加频繁,且随处可见。 不过,这一背景下,却成了强势文化渗透的土壤。 所谓文化渗透,是指怀着颠覆与控制目的的文化渗透者,旨在以传媒、跨国公司等为载体,向别国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从而达到既攫取经济利益,又同化其行为范式的目的。 这样的目的,旨在颠覆、控制他国。 如美国,就控制了全球75%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制造和运作。 每年,美国广电节目,其全球发行量就达到了30万小时,许多国家的美国节目已占到了60%—70%。 有的甚至已占到80%以上。 而美国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外国节目仅占1%—2%。 此外,美国电影现已占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三分之二。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所垄断。 这一行为,明面上美国只为利益。 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文化产品每年出口额高达达多亿美元,甚至超过航天航空和电子产品的出口额。 但除此之外,美国却通过这一形式,不断输出美国价值观、美国文化和美国行为范式。 文化与传承这就是文化渗透。 其渗透的目的,就是在全球不断“布道”“美国意识形态”,及其生活方式。 其目的,就是宣扬西方社会制度并散布“西方文化中心论”。 以此同化和改变被渗透国家特定群体。 如公知、商人和年轻人。 通过这些形式,不断洗脑。 以图改变特定对象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以达到培育亲美国和认同美国,甚至是膜拜美国的目的。 李子柒的文化传承■02■→文化渗透的欺骗性 而文化渗透这一生态,美国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是因为“文化生渗透”不但具有隐蔽性、欺骗性,且更容易得到合理定义。 比如,有人认为:“人类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都是值得欣赏与认同的”。 这句话错? 当然对。 所以,美国这样的国家就更能肆无忌惮地进行这样的文化渗透,且乐此不彼。 因为,美国文化被不少人认为是全球优秀文化代表。 所以,在这一外衣隐饰下,美国不断在全球布道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范式,以达到亲美和同化目的。 同时,借助这一模式,美国不断侵蚀、颠覆被渗透区域的本土文化、民族传统和人们的价值观。 如通过传媒、影视、动漫、音乐、互联网、书籍、刊物等形式,使广大观众和读者耳闻目染,“推行其“西方中心主义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 ■03■→苏联解体与“内外协同” 强大的苏联为何一夜之间就倒塌了呢? 如此体量的超级大国,经济崩溃?还是社会崩溃? 在经济上,理论上如此大的国家体量,还有何经济危机不能内部消化?而对社会的控制,苏联有着强大的国家机器。 可苏联还是说倒就倒塌了。 究其原因,西方的“和平演变”某种程度上乃是最关键因素。因为,苏联解体最重要的不是经济社会等问题,最关键的是人的问题。 也就是说,苏联解体——是苏联内部人员和西方势力协同推进的结果。 导致苏联解体的戈尔巴乔夫而人,最为关键的,莫过于备受争议的戈尔巴乔夫。 许多学者认为,戈尔巴乔夫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手培植起来的代言人。苏联在他的带领和主导下一步步走向解体。 对此,俄罗斯自由民主党领导人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就曾说过:“苏联解体,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和平演变’,在苏联培育了大量美国的代言人。” 因为,此前戈尔巴乔夫在祝贺时任美国里根政府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百岁生日时,曾毫不隐晦地公然称:“我们的共同努力,是结束冷战的转折点”, 可见,戈尔巴乔夫的“心性”,终于在此后无法追诉的历史语境下,自我透露出来的“行为自觉”。 而美国对全世界的“和平演变”,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如“棱镜计划”就是美国为了监测各国政府而存在的。 文化需要传承和捍卫■04■→法国的觉醒 读过《最后一课》的人们都知道,法国对自身文化的执着,是任何民族都难以企及的。 面对日耳曼的语言消灭政策,《最后一课》体现了法国对自己语言的坚守和热爱。 而在美国文化入侵上,法国也表现得十分强烈。 在反制美国文化入侵,尤其是在电影业上——法国号称欧洲电影业“最可靠的碉堡”。 比如好莱坞影片《侏罗纪公园》在法国上映时,引起的“恐龙热”让法国文化产业受到剧烈冲击。 随即,巴黎文艺界和社会舆论对这股“恐龙热”发起了强烈的抗议风潮:一批著名影星冲进巴黎圣日尔曼大街的几家电影院,抢出《侏罗纪公园》的拷贝在街头焚烧;电影工作者还在埃菲尔佚塔下示威抗议好莱坞的“入侵”。 此外,法国评论家评论:“美国电影就像这些恐龙一样正把其利爪伸向‘世界公园’。长此以往,我们的文化将面临绝灭的危险!” 文化入侵据统计,当时在法国电视屏幕上,从美国进口的廉价节目:巴黎6个频道每年播放部影视作品,其中部来自美国。一部长达上千集的连续剧《达拉斯》在法国各台竞相播放,屡演不衰。 由此,法国一位电视评论家愤愤地说:“正是《达拉斯》扼杀了法国人的艺术创造力。” 美国文化如此汹涌入侵,冲击了法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引起了法国社会各界的警觉,纷纷发出了“拯救民族性”的呼吁。 比如,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图邦就曾公开说过:“我们需要的是文化多样性,而不是一种方式的垄断。” 随即,法国对美国的文化入侵和渗透进行了坚强的抵制。比如加大美国影视作品及文化产业的审批,通过税收调节等。 尤为突出的是,法国还将“文化例外”的主张写进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 不仅如此,法国还和欧共体其他国家一道拒绝华盛顿关于欧洲取消对美国影视产品的“配额限制”和“自由贸易”的无理要求。 ■05■→美国盟友的反抗 不仅仅是法国,就连美国盟友都开始警觉起来。 比如加拿大和韩国。 美国通过自己的“文化和产业”向全球渗透,美其名曰是“文化产业”、发展经济、属于贸易范畴,但本质上却是将自己的观念、目的和认知,隐喻在“文化产业”中,从而实现自己的文化奴役目的。 当这一模式逐渐在全球铺开时,同样遭遇其传统盟友的反抗。 比如加拿大,就则直接颁布法令限制电影发行领域的外国投资。加拿大意识到,美国文化入侵的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多策略 争占领电影市场份额。 由此,为面对美国文化的强势入侵,加拿大则以法律形式,直接斩断美国以“文化产业投资”实现文化入侵的渠道和桥梁。 同时,尽管韩国与美国明面上是“铁杆盟友”,但韩国和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认识体系。 所以,韩国深刻认识到美国的“文化入侵”:不仅是攫取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利润,更在文化价值观念等意识层面对各国进行着“软”控制。 所以,韩国也采取了暗度陈仓的反制措施。 因为,韩国根本就没有明面上直接硬抗美国的勇气,所以,只能采取“民意”和“制度”形式,要求国内各大广播电视、放映厅等,其播放量中,国产电影放映的时间及比例,必须达到一定比例,“以反制外国影视入侵”。 美国的影视文化入侵■06■→欧洲觉醒 由此,当美国文化肆无忌惮,且雄心勃勃地在全球实施“软着陆”和“文化渗透”与控制时,同样遭到了全球的反制。 其间,力量较为强大的就是欧洲。 在法国的带领下,反制美国文化入侵,逐渐达成欧洲“共识”。 尤其是在欧共体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欧共体采取了绝不妥协的立场。 比如法国代表在参欧盟与美国贸易谈判时指出:“如果文化产品提交关贸总协定解决,那么10年后我们的所有影视节目将会被美国所包揽。” 由此,在法国的倡导下,欧盟不断集中财力、人力和物力,打响了对美国“文化入侵”的阻击战。 如欧共体在年通过的指令,要求各成员国电视广播中本国节目不得少于50%。 且欧洲委员会还不断发布“绿皮书”,决定在欧共体内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欧洲影视产品。 “绿皮书”要求各国“鼓励和支持影视工作者向世界展示欧洲人民的个性和创造天才”。 对于话剧、歌剧、交响乐和芭蕾舞等高雅艺术,政府也釆取措施予以积极帮助。 美国的文化入侵■07■→美国依然暗度陈仓 尽管遭到全球反制,但美国文化依然在强势渗透。 尤其是在电影战中,美国无疑是胜利者。 经专家研究,各国采取的贸易配额、关税壁垒与政府补贴对美国电影入侵所起的作用甚微。 比如法国,尽管其反抗强烈,但其电影市场依然被美国好莱坞电影不断蚕食:70年代,美国影片在法国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7%,到了80年代,已占57%,如今这一比例已上升到58.7%以上。 原因在于,你有政策,美国则有对策。 一方面,美国则采取政治施压、海外合资合作等手段,强化美国文化渗透的抗力。 另一方面,美国则通过“简单配方”加速自己“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 通过互联网的文化入侵比如,美国电影制作思路极为简单,在研究观众趣味与需求情况下,在其电影中加入各种观众喜爱的戏剧成分。 这一模式,宛如中草药配方一样,拼盘出一部浪漫的骗局电影,或者干脆直接模仿、拷贝票房收入高的经典电影,只要票房有保证,这种模仿、拷贝就可以一直进行下去。 比如迪斯尼动画片系列,《可敬的朋友》《三骑士》《唐老鸭》等,都是极其简单的“元素融入”。 此外,美国还加大其流行音乐、出版产业等的强势发展。 在这双重模式下,美国以其强势政治和对全球的经济控制力,其文化对全球的渗透不但未能形成有效的阻击。 甚至于,越阻击而渗透得越剧烈。 而进形成与其军事霸权、经济霸权并驾齐驱的文化霸权。 文化的力量■08■→文化霸权下的文化统治 如今,在全球一体化下,美国的文化霸权不仅为其对全球的经济控制提供支撑,甚至还对其军事霸权提供舆论基础。 比如,美国在入侵伊拉克、阿富汗和掣肘中东战略中,其第一步就是开动强大的文化工具对全球布道,从而实现其攻打伊拉克、阿富汗和制裁伊朗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 其目的,即便美国这些行为给充满赤裸裸的颠覆与侵略性,其文化霸权则为其负面因素消去了大半。 所以,时至今日,美国毁灭伊拉克萨达姆政权、颠覆利比亚卡扎菲政权、推翻塔利班政府,以及由此犯下的对平民的战争罪行,都未曾收到全球舆论的多大谴责。 这就是文化霸权以及文化控制的力量所在。 那么,何谓文化霸权? 文化霸权,英文为:culturalhegemony,hegemony,是指一个集团通过文化等形式,以强势手段控制另一个集团的意识形态及文化,从而实现行为支配的目的。 也即通过自己的文化输出,将自己的认知、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强势植入利益集团的价值体系中,以改变并颠覆对己不利的一切文化因子,从而实现自己的文化控制。 如今,不管是在欧洲、非洲、南美洲及亚洲等地,美国的价值观和认知模式无处不在。 尤其是在互联网条件下。 几乎美国价值观呈一片倒模式。 这就是美国的文化控制。 ■09■→小结 综上,我们可知文化渗透除了在西方社会内部有着不可调和矛盾外,其模式同样成为发达国家渗透其他区域的“共同模式”。 比如欧盟,所谓的“五眼联盟”,以及“共同价值观联盟”,都在通过自己的文化产业实现对本国有利的“文化认知”。 除了美国模式外,欧盟也通过“欧盟标准”,不断将自己的文化渗透到全球其他区域;还有日本的漫画,“五眼联盟”的“共同价值观”,就连韩国、印度等国家,都将自己的文化以“电影”等形式不断输出到他国,从而形成对己有利的文化环境。 当前,在全球化“文化渗透”模式下,世界正呈“世界大同”模式。 这一模式,直接导致一些弱小国家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并被颠覆、同化和取代。 那么,弱小国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在这一态势下如何保护好自己的文化元素、符号及其价值观和传统呢? 因为,文化无贵贱,任何一种文化的存在,都是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这,不仅是弱小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世代课题,更是我国当下必须应对的课题。 从苏联解体,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和叙利亚等国家的毁灭与混乱就可知,西方文化渗透的目的,已经上升到肢解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文化入侵对于我国,俄罗斯政治家弗拉基米尔·日里诺夫斯基就曾指出,现在中国有数百万上千万人到海外留学,这些人,西方都会选择亲近他们的人进行培养,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被政客们洗脑,从而培育自己的合格代言人。 尽管这仅只是一家之言,但绝非所言非虚。 纵观我国当下,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尽管有“中学为体”为前提,但其结果却是呈现出“凡是外国的都好”的崇洋媚外的文化认知系统。 在这一系统中,凡是东西总是进口的好,凡是学校总是国外的好,凡是方法、方式总是外国的科学…… 文化传承就连一场新冠疫情,即便西方疫情泛滥到多万,死亡近万,居然有公知在我国的那段“至暗时刻”,公然书写“武汉日记”大肆数落、诟病和鞭笞我国的全民成功抗疫。 刚回来的嫦娥五号登月尽管取得巨大成就,却有人冷嘲热讽称美苏几十年前就做到并带回了多公斤的样品,而我们却仅只带回了近2公斤就飘飘然的冷嘲热讽。 这不仅是文化与认知的悲哀,更是文化的自我颓废。 由此,坚定自己的文化信仰,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发展自己的文化产业,不仅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更是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 因为,面对“文化渗透”,尽管加拿大、韩国和法国强烈反抗,甚至是哭泣都无效,这不仅是一大警示,更是一大启示。 (图片来自网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tp/10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斯里兰卡只是全球动乱的开始
- 下一篇文章: 市面上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波斯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