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论坛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印度—伊朗人的起源

TheOriginoftheIndo-Iranians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

(俄)爱莱娜·库兹米娜著

J.P.马劳瑞英译主编

邵会秋译杨建华校

简体横排小16开平装

定价:元(全二册)

ISBN:-7---3

内容简介

本书是研究欧亚草原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专著,是库兹米娜女士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出版的俄文专著的增补版,也是她五十余年考古工作的总结。书中以考古学为基础,综合语言学、文献学、民族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大量资料,为读者展示了公元前2千纪草原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动态画卷。

本书是欧亚草原考古的代表性著作之一,对于中国新疆和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考古以及早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原著者

爱莱娜·库兹米娜(-)

俄罗斯考古学家和文化学家,莫斯科国立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俄罗斯科学院物质文化史研究所研究生院毕业。俄罗斯自然科学研究院正式成员,荣誉科学家。

英译主编

J.P.马劳瑞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教授。

译校者

邵会秋,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同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杨建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本科毕业,同校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目录(向下滑动预览)

(向下滑动预览)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1

前言1

第一部分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

第一章安德罗诺沃文化的研究史3

第二章族群文化重建的方法论9

第三章安德罗诺沃文化共同体的主要特征和遗址分类17

第一节彼得罗夫卡类型19

第二节阿拉库类型21

第三节费德罗沃类型23

第四节索尔伊勒特斯克类型27

第五节科祖姆贝尔迪类型28

第六节阿塔苏类型29

第七节阿曼格尔迪类型30

第八节塔乌塔里类型30

第九节七河类型30

第四章聚落和民居33

第一节聚落和房屋33

第二节房屋布局38

第三节房屋类型I43

第四节房屋类型II66

第五节房屋类型III72

第五章陶器73

第一节彼得罗夫卡类型74

第二节阿拉库类型75

第三节费德罗沃类型78

第四节混合类型80

第五节阿列克谢耶夫卡类型82

第六节多加尔类型84

第七节丹迪巴伊文化85

第六章采矿、冶金和金属制造93

第七章纺织品与服饰

第八章交通运输

第一节车辆

第二节欧亚草原的战车

第三节马镳

第四节马面饰

第五节车战和骑兵

第九章经济

第一节农业

第二节畜牧业

第三节印度伊朗人的经济

第十章印度伊朗人的起源和安德罗诺沃文化族群特征的溯源

第一节溯源的方法

第二节物质文化的证据

第十一章假说的证实

第一节人类学的证据

第二节印度伊朗人故乡的地名证据

第三节印度伊朗人故乡的传统

第四节艺术和神话

第五节一些神话的表现方式

第十二章葬俗

第十三章印度伊朗人与其他语族人群的交往

第一节印度伊朗人与芬兰乌戈尔人

第二节印度伊朗人和希腊人

第十四章第一部分小结

第二部分中亚部落的迁徙及其文化

第十五章公元前4千纪至公元前3千纪的中亚文化

第十六章印度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向南迁徙的第一

阶段

第一节迁徙问题

第二节欧亚草原及周边地区的移民

第三节安德罗诺沃人迁徙的第一阶段

第十七章公元前2千纪中亚南部的农业部落

第十八章游牧部落对中亚的占据

第一节印度雅利安人首次向南迁徙

第二节安德罗诺沃人迁徙的第二阶段

第十九章畜牧部落在中亚的聚落

第一节塔扎巴格亚布文化咸海沿岸变体

第二节塔扎巴格亚布文化泽拉夫善河下游变体

第三节泽拉夫善中部的遗址

第四节塔什干绿洲

第五节木椁墓文化

第六节安德罗诺沃文化的费德罗沃类型遗址

第七节吉尔吉斯斯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费德罗沃类型遗址

第八节七河费尔干纳类型

第九节天山东北部的遗址

第十节费尔干纳南部地区的遗址

第十一节费尔干纳谷地: 卡拉克库姆类型的晚期遗址

第二十章安德罗诺沃文化与新疆及中亚人群的关系

第二十一章青铜时代晚期的巴克特里亚北部地区

第一节乌兹别克斯坦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综合体

第二节巴克特里亚北部和塔吉克斯坦

第三节塔吉克斯坦的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综合体

第四节贝希肯特瓦克什文化

第五节塔吉克斯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

第六节帕米尔地区的安德罗诺沃文化遗存

第七节巴克特里亚南部的安德罗诺沃文化

第八节蛮族占领时期的文化

第二十二章环里海和土库曼斯坦地区

第三部分印度伊朗人不同分支的起源

第二十三章印度伊朗人起源问题的研究现状

第二十四章达尔德人和努里斯坦人的起源

第二十五章印度雅利安人的起源

第一节吠陀考古可行吗?

第二节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化

第三节安德罗诺沃文化

第四节聚落和房子

第五节陶器

第六节金属器

第七节印度地区的马与车

第八节埋葬习俗

第九节安德罗诺沃文化葬俗

第十节俾路支斯坦地区的葬俗

第十一节哈拉帕文明的葬俗

第十二节印度西北部后哈拉帕文化的墓葬

第十三节人类学和基因学资料

第四部分伊朗人的起源

第二十六章伊朗人的起源

第一节木椁墓文化的研究史

第二节青铜时代末期的欧亚草原文化

第三节西部伊朗人的起源

第四节伊朗东部游牧民族的起源: 斯基泰人和萨卡人

第五节人类学资料

第六节斯基泰文化综合体的形成

第七节中亚南部、阿富汗和俾路支斯坦东伊朗人的起源

第八节中亚北部地区伊朗语人群农业文化的形成

第九节楚斯特文化

第十节布尔古留克文化

第十一节查拉图斯特拉的年代问题

结语

后记

地图

插图

附录一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年代

一、确定年代的方法

二、草原文化新的放射性碳测年数据

三、与欧洲同时期遗存的联系

四、与南亚地区同时期遗存的联系

五、与中国同时期遗存的联系

六、结论

附录二碳十四年代

参考文献

中外文专有名词对照表

译后记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

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和考古学发展的自身需要,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次设立了国外著名考古学著作的翻译项目。我们在申报中,原本提出考古学理论与周边邻国考古学两个角度的翻译课题,后经过国家社科基金评审组的建议,把译著内容集中到周邻国家考古著作,即现在的《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

在东北亚考古学方面,我们选译了日本学者高仓洋彰的《金印国家群的时代——东亚世界与弥生社会》和韩国学者崔梦龙等的《汉江流域史》。日本考古著作是从东亚的视野下研究弥生时代的国际化过程。所谓的金印国家群就是这些被纳入到以汉字和汉语为沟通手段的中国统治秩序中的民族的总称。作者从东亚的宏观着眼,从九州北部地区的细微研究入手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的考古学研究很有借鉴意义。韩国考古著作构建了朝鲜半岛先史时代的时空框架和文化发展序列。新石器时代朝鲜半岛的圜底筒形罐和装饰的之字纹为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陶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比材料。朝鲜半岛青铜时代的标志性器物——琵琶形铜剑,是从中国辽东半岛经鸭绿江下游地区传入的。这些来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文化影响可以追溯到大连地区年代相当于商代末期的于家村下层文化,年代相当于中国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箕子朝鲜时期。

在欧亚大陆旧石器研究方面我们翻译了《欧洲旧石器时代社会》(CliveGamble)和《小工具大思考:全球细石器化的研究》考古论文集(RobertG.Elston主编)。前者侧重欧亚草原的欧洲部分,在旧石器研究中具有年代标尺的作用。作者还运用了一种新的方法,把来自石器、狩猎与营地遗址的考古证据汇聚起来,用以探讨社会交往以及社会生活的形式。后者涉及了欧亚草原的亚洲部分,包括细石叶工艺以及相关技术的起源、制作技术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等诸多重要的问题。本书的全球视野、运用的石器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思路与观点对于中国细石器考古学研究来说非常具有启发性。

在欧亚草原考古方面,我们分别选译了宏观著作《俄罗斯、中亚和蒙古史——内欧亚大陆的史前时代到蒙古帝国》(DavidChristian)和微观研究的《印度-伊朗人的起源》(Kuzmina,E.)。这本宏观著作将欧亚大陆分为处于内陆和靠北的内欧亚大陆(InnerEurasia)与靠海的外欧亚大陆(OuterEurasia)两部分,前者是游牧和渔猎民族活动的舞台,后者是文化发达的农业文明分布区。该书以宏观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内欧亚大陆的历史,认为两地的互动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因,并从社会交往的角度研究农业与游牧的互动。作者提出农牧交错地带为内欧亚大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因为这里不仅有农牧社会的军事接触,还有技术、思想、贸易和人群的接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国北方地区在东部草原中的重要作用了。微观的著作是作者用50年的时间对安德罗诺沃文化联盟的详尽研究,使我们了解到俄罗斯学者是如何研究一个考古学文化,以及如何结合文化的发展演变和民族学和历史语言学来研究考古学文化的族属。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中国考古资料了解的十分有限,中国学者有责任把自己的发现与研究介绍给世界的学者。蒙古是游牧文明的一个中心,是中国北方与欧亚草原接壤的重要国家。《蒙古考古》是目前唯一的关于蒙古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综合性专著,该译著能够使中国学者了解到蒙古各时期考古遗存的概况以及蒙古学者的考古研究现状与方法,为从事蒙古考古研究提供最系统的基础性材料。

这套考古学译著有两个特点,一是在资料占有方面考虑重点选择了本土学者的著作,二是我们的翻译团队多是从事东北亚和欧亚草原考古研究的学者,是我们以边疆考古为依托的外国考古学研究的实践。译丛的出版将开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wb/6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