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军枣产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枣为鼠李科枣属植物,是枣属多个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高的种。枣树原产于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最古老的栽培果树之一,与桃、杏、李、板栗并称古代五果。早在年前,枣树就沿古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和欧洲,继而传播到五大洲至少47个国家,但除韩国、伊朗等少数国家形成了规模化商品栽培外,大多仍停留在庭院栽培或本地销售状态,全世界近99%的枣产量和近%的枣产品国际贸易集中在我国。枣树以其原产我国、历史悠久、全国驰名、国外稀有等特质成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树之一。自新石器时期以来的多年间,枣产业经历了驯化栽培期、传统产区形成期、传统生产技术发展期、传统生产技术成熟应用期和现代枣产业形成发展期5个阶段。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枣树因适应性强、早果速丰、用途多样、经济和生态效益俱佳,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枣产业正处于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由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期,枣树生产和科研面临全新的严峻挑战,只有认清形势,找准出路,才能实现顺利转型。 枣产业已发展成中国特色果品大产业 据《中国农业年鉴》公布的数据,年全国枣果总产量(鲜重).53万t,居干果首位,估计年已超万t。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曾对全国各省、市、区年的枣树面积进行调查,统计出的总面积为万hm2,加上近10年来各地特别是新疆的大规模发展,全国枣树面积估计在万hm2左右,接近苹果和柑橘。 据估测,整个枣产业的年产值在0亿元左右(其中仅沧州崔尔庄红枣市场年交易额就达多亿元),全国以枣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民近万人,枣产业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果品大产业。枣产业还是我国山沙碱旱贫困地区重要的精准扶贫产业、致富产业和生态产业。在河北赞皇、山东乐陵、山西临县、陕西佳县、新疆若羌等重点产枣县,枣收入约占当地农民收入的30%,甚至占50%以上,枣树占县域森林覆盖率的50%以上。 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把枣树与油茶、核桃、板栗和仁用杏一起列为五大优势经济林。 我国枣产业整体上进入了转型期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快速发展,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增加了10多倍和20多倍,枣果供应得到了极大满足,同时枣产业整体上进入了新常态和转型期。该时期的基本特点如下。 市场开拓的增长慢于产量上升,枣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时代转变为买方市场时代,枣果价格总体上下行并趋稳,种植效益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较大面积的亏损; 总面积保持基本稳定,总产量仍在持续增加但增势趋缓,整体上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升级型转变; 非优生区的产区、管理水平低的枣园、栽培面积过大的品种、质量差的产品,正逐渐失去竞争力和市场,大规模的优胜劣汰开始; 新模式、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的探索与实践成为该时期的主旋律,并将成为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支撑。 转型期枣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转型期,我国枣产业面临整体效益下滑的严峻挑战,其背后是认识误区、产能过剩、品质下降、产品结构和技术滞后等一系列问题的交互作用。 一是认识误区问题。长期以来,在卖方市场条件下,地方政府和枣农形成了思维定式。普遍认为种植规模越大越好、单产越高越好、果个越大越好、水肥越多越好、新疆产的枣一定比内地的质量好,片面认为优良品种一定销路就好、个大加丰产就等于高效。 二是产能过剩问题。总面积和单一品种面积太大,导致供过于求、价格和效益严重下滑。如河北、山东两省主产我国最著名的第一大优良制干品种金丝小枣(面积约25万hm2)及全国公认品质最好的第一大鲜食品种冬枣(面积约15万hm2),相继成了最便宜的制干和鲜食品种(每千克3元和5元左右);新疆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两大制干品种灰枣和骏枣(壶瓶枣)(面积均20万hm2左右),价格也由全国最高下降了1/2~4/5,每千克售价降到了10元以下。枣产业发展史上一再出现单一品种超过7万hm2价格开始下滑,超过14万hm2出现大幅度降价甚至经营亏损的现象。 三是品质下降问题。片面追求高产和大果,使良种失去原有的质量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恶性循环。在市场饱和、价格下滑时,不是通过控产提质稳定价格,而是通过极重开甲(加宽甲口、多次开甲、多枝开甲)、极重摘心、超量施用氮肥及多次喷施赤霉素等措施提高单产、增大果个,虽短期可能维持种植效益,但长期以往导致枣树抗病性和枣果品质严重下降,特别裂果和缩果病等果实病害日趋严重、频繁成灾,枣果含糖量下降明显、严重者下降5~10个百分点,最终是品质、产量、价格和效益全面下降。 四是产品结构问题。当前枣产业既存在前述产能过剩问题,也存在产品供给不足问题。过剩的是大宗制干品种及量大而品质一般的产品。价格适中的优质干枣和优质鲜枣仍供不应求;鲜枣供应期只有2~3个月,还远不能满足市场周年需求;充分发挥枣营养特色和优势的产品还很少,能够进入日常消费的大众化适口性产品明显不足;枣是我国独具优势的特色果品,几乎没有国际竞争对手,但适应国际市场的枣产品还很欠缺,目前我国枣产品的出口率还不到1%。 五是技术滞后问题。随着枣产业进入转型期,一些重大生产问题的解决急需科技支撑。如主栽品种老化退化严重;缩果病、裂果等难防控重大病害的发生区越来越广,常年减产损失30%左右,严重年份损失50%~80%;过度施用氮肥等化肥,肥水管理严重失衡,导致病害加重、枣果品质明显下降;片面追求高产和大果,栽培管理过分复杂费工,导致生产成本持续增加,通常1个劳动力只能管理0.33~0.67hm2枣树,每亩用工成本0元左右,占总投入的50%以上;鲜食枣国内外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高,但周年供应技术不过关,货架期保鲜研究很少,延迟成熟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能发挥枣果营养优势的特色功能食品加工技术滞后,适合国际市场的加工产品严重短缺。 转型期枣产业发展的历史新机遇 当前我国枣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及时科学应对,枣产业方能渡过难关,迈上新台阶,走入现代化。 认识方面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者品质安全意识日益提高,势必推动大果高价向优质高价的转变,从而反逼生产者将枣树生产向优生区集中、品质优先替代产量优先,从而为科技工作者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机遇。 市场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及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加速推进,枣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果品走向全世界必将变得更加顺畅,国际市场空间会大幅度增加;而健康产业的迅速兴起也为以营养见长的枣产品提供了新的更大的市场空间;此外,网上销售的普及,使得贮运方便的枣产品(枣制干和加工品可周年贮运,鲜食枣也可低温保鲜2~4个月)获得扩大销路的巨大机遇。 技术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培育了一大批枣树科研队伍,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国家对枣产业的科技投入也大幅提高。而枣原料价格的大幅下降,为枣加工提供了难得机遇。产业需求必将催生技术变革,随着不断开发适应市场的优质新产品,可为开拓市场提供新的支撑。 政策方面 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使得规模化经营成为可能,从而大幅度降低成本,加速新技术应用,提高市场应对能力。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则为提高枣产业综合经营效益提供了新的出路。 转型期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产业转型的目的是实现产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转型成功的关键是顺应和引领潮流,根本出路是去产能调结构、提高品质安全性、实现产品和市场多样化。 在卖方市场时代,很大程度上“高效=丰产+大果”;而在买方市场时代,必须有全新的认识,即“高效=产量×价格(品质+市场)-成本-安全风险+产后增值+综合增值”。渡过转型期后的枣产业,应该是企业化规模化经营、省力化标准化管理、优质化安全化生产、多样化国际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化果品产业。 在目标导向上从规模数量型转为质量效益型 以往片面追求总规模和单位面积产量的目标导向已经不适应买方市场时代的新要求。在买方市场情况下,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才是唯一的出路。消费者最关心的是品质及安全性、新颖性、性价比。鉴于此,今后应将高产变为优质前提下的适度高产,大果同质化转为优质多样化,片面追求超高价和低价倾销转为优质优价,面向国内单一市场转为国内、国际两大市场。同时还应注意满足经营者耐贮运的要求。年9月1日实施的《枣树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规程》,提出了新的优质丰产指标(下表)。其中质量指标为:成熟时果实呈品种固有的颜色、形状和大小(而非果个越大等级越高);畸形果率不超过5%,虫果率不超过5%,病果率不超过15%;制干品种的制干率在45%以上,制干品种果实完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28%以上,鲜食品种果实脆熟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25%以上。 在发展模式上从产区规模化转向枣园规模化 目前,我国枣树生产一方面总规模非常大,导致供过于求;另一方面基本经营单元非常小,导致经营成本上升、新模式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我国的枣园仍主要以0.2~1.0hm2的占绝大多数,超过10hm2的占比很低,而发达国家大于10hm2的果园占绝大多数,hm2以上的果园占很大比例。今后,我国枣产业应在坚决控制总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土地流转及公司化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加速走上企业化规模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在品种布局上从良种同质化转为良种多样化 在长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各地几乎无上限的一味扩大规模,传统主产省份大规模发展原有主栽品种,新兴枣区新疆则超大规模引种发展内地品种,于是出现了金丝小枣、婆枣、木枣、灰枣、骏枣(壶瓶枣)等一批超过7万hm2甚至20万hm2的大宗品种,而这些品种无一例外均出现了价格大幅下滑,效益骤减。我国有枣树品种多个,改革开放以来新选育的品种也有多个。枣树良种的地域性很强,各地应根据自身区位和立地特点发展各具优势的良种。制干品种要突出优质和抗病性,主要用于替换现有大宗品种。在靠近大城市、交通便捷、水肥条件好的地区宜规模化发展不同成熟期的鲜食品种,在枣树分布的北缘(北纬41°左右)和云贵高原宜发展错季鲜食枣。此外,还应注意发展多样化的专用加工品种。 在栽培管理上从技术复杂化转为技术简单化 过去的30多年,在卖方市场和枣农不计劳动成本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栽培技术都是以提高单产和单果重为目标的。随着从事枣树管理人员的老龄化、雇佣劳动力成本的急剧增加和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特别是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普及,成本控制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应逐步将劳动密集型转为资金、技术、机械设备密集型。通过采用适栽易管良种、宽行密植(行株距3.5~4.5m×1.0m)建园、生草养殖肥田、水肥一体施用、简化树形修剪、生物物理治虫、壮树避雨防病、全程机械作业等,最大限度地实行机械化、标准化、自动化,实现人均管枣0.5hm2左右到5hm2以上的跨越。 在技术创新上从跟踪服务型转为创新引领型 一是构建杂交育种和倍性育种等创新育种技术体系,加速培育一批抗病、优质、早丰、易管理、综合性状优异的新一代优良品种,实现良种高级化、多样化; 二是弄清枣树肥水需求规律,研发以肥水一体化管理为核心的品质提升技术,研发集成全程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省力节本安全高效新一代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五减(化肥、灌水、农药、人工、总投入)五增(单产、品质、安全、纯效益、投入产出率); 三是攻关研究重大毁灭性病害(缩果病、裂果等)的高效防治技术体系; 四是研发集成鲜食枣周年/亚周年(8~12个月)供应技术体系; 五是着力研发面向高端人群的功能性营养品,面向普通百姓日常消费的大宗粮食型产品(食品),面向病人和亚健康人群的医学食品以及面向国际市场的创汇型新产品; 六是研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枣产业发展新模式及其关键技术。通过新技术研发应用,为枣产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编辑丨张依豪 责编丨发如合·帕力哈提审核丨李肖萌来源:中国果树、西农大新疆红枣微服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wb/6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伊朗绝地反击F35空袭,大批导弹无人机
- 下一篇文章: 华创宏观middot张瑜团队油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