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是各民族的精神和生活相互碰撞,接触并整合的大时代,是中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兼容并包,成为了混合的文化集结地,使得中国雕塑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久弥新。

元代统治者以开发包容的态度推动文化领域全面快速的发展,无论是艺术体系还是艺术理念都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重大改变,因而建筑石雕艺术也在丰富前人的造型样式和雕刻手法上,逐渐表现出各具形象的多元化时代特色,使元代的建筑石雕在中国雕塑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作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其建筑石雕艺术从内容题材和风格样式上汇融不同地域文化滋养的同时又成就其独特性。混合多元的民族精神从客观上为草原上的石雕艺术带来不同的风貌,因而元代的建筑石雕艺术虽存世量不大,但其特色张著且内涵非常丰富。

一、元代建筑石雕艺术的历史环境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游牧民族入住中原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一段重要环节。元朝疆域版图辽阔广大,汇集在中国的各族各地的艺人工匠数量庞大,中外交通空前通畅,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在不断地地征服他国之余,大量征用各种工匠,任用西域人为官吏,吸取了各地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炮术、建筑术等先进文化,政治上蒙古统治者接受以“汉法”治理天下的政治理念,尊崇儒学,同时又优容各种宗教,建立了版图空前广阔的多民族的大元王朝。

这些历史因素造就了以博大宏深、丰富多彩为历史特征的元代文化总格局。其中元代的建筑石雕艺术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多元文化特征,正因如此元代的石雕艺术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中国的建筑中石雕艺术研究由来已久,我国传统建筑大多是木质结构,石材通常被用来当成柱础、栏楯、角柱、月台角石、镇宅兽等各种次要性的建筑。

中国各朝各代建筑石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尤其元代的建筑石雕艺术题材种类较多,在这一领域中要比之前的任何朝代多的多。元代统治者十分看重石雕艺术,使得这一时期的百姓跟风严重,社会氛围导致元代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雕塑,尤其是建筑石雕艺术成就斐然的时代。

元朝是蒙古族进入中原后建立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表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的沟通交流不断深入,并使石雕艺术在这过程中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元代石雕艺术题材多样主要是因为地域面积的增加使得文化丰富,和汉代、唐代的地域比较来说,元代地域扩张的十分明显,使得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融合创造了机会。

元代是多民族,多文化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聚集在一起,并发生了变化,石雕艺术能够表现出变化状况,还能够反映它的融合效果。蒙元王朝的出现,表明了从秦汉时期开始到现在多民族国家的深入交流,元朝广袤地域的统一能够拉近中外的距离,能够进一步促进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融合。

蒙古的疆域扩大以及国家的建立,能够促进东西两个地区的交流,拉近了中国与其他临近国家的关系,给予生成元代建筑石雕艺术的多元化文化环境。在历史上,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它首次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自元朝权业稳定、中央集权的体制落定后,忽必烈举兵占领南宋。南宋被元朝灭亡,国家自此进入统一。

二、元代的多元文化和宗教共同发展

元代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它疆域辽阔,为世界大国。它的疆域范围抵达了亚洲、欧洲,陆地面积南到东南亚、向北到东欧、向西至伊朗,海路更是方便。受地域环境影响,不同的民族、宗教背景、文化信仰,都能在这里和谐共存。

其次元朝统治者蒙古民族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开拓和创新意识,他们都有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他们对外族文化包容、开放,在蒙古民族自身的形成与发展壮大中与其它民族的不断融合交流,这些都为元代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朝代并不多见,以往的开放从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单向型以中国本土内部的多民族之间的互相开放。而元代比较特别,其中西方文化为双向开放型,彼此之间交流、融合。

成吉思汗和他的后代进行了三次西征,对于西方来说,是一场侵略的噩梦,另一方面却促使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展开交流,根据蒙古铁骑军不断进行扩展,此时“中国与中亚、西亚和东欧等西域广阔的大陆在同一政权下统一起来。

这时,一切阻碍中西交通之人为因素均被清除,从而使得元代中西交往具有完全不同于前代的崭新环境。”蒙元时代,很多西域人向东搬迁,对亚欧陆地的民族构成、民族关系造成很大影响,在这一阶段,无论是人数还是频率,西域人到中原地区都创了新高。

蒙古大军在亚欧大陆不断扩张,侵略的不仅是土地,还有当地的文化。草原游牧文化进入这些被侵入地区。一旦蒙古人进入中原,草原游牧文化也会进入中原地区,和中原文化产生交流、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接受着社会和时代的考验,到了元代,两种文化交流达到了核心阶段。草原游牧文化产生于草原,通过牧场、牲畜进行生产和生活,这种文化有着严格的外部环境要求。草原游牧文化内涵展现为豪放、宽容,而农耕文化的核心表现为儒家伦理,两种文化有很大不同。

辽金元政权统治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三个政权在向中原扩张的过程中也开始了创建城市的高潮。由于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经济形态和习俗,因此他们在文化内涵、表现形式上有着很大的相似处,也使得辽金元在建筑石雕方面互有相似的艺术特点。

就宗教的发展形势这一方面来说,元代绝对是一个包容多元的朝代。元代执政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使各个宗教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因为执政者的支持,各种宗教的传播形势也是自由无约束。

因此,在元朝时期,宗教发展到了超越前朝的巅峰时期。但在元朝之前,发源于中亚的各种宗教在中国都有传播,但都不成规模,同时也存在一个汉化的过程。

元朝尤其对各民族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政策这更是元代统治的特点。在元代对宗教的兼容并蓄的政策,使得元代时期各宗教的发展异常繁荣,中西文化融会贯通,这些因素使得元代建筑石雕艺术受元代宗教的影响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元代建筑石刻的雕刻家及艺术成就

元代建筑石雕艺术在整个中国雕塑史中,逐渐显示出它特有的一面。它在造型和题材方面的变化,已使它不同于历朝历代的雕刻建筑风格。元代雕刻是采用批判继承发展的方式对前朝雕刻学习模仿,但是又体现出了元代不一样的风格特点。

纵观整个元代雕刻的发展历史,倘若将元代的历史放到整个中国古代雕塑发展史上来看的话,它的特殊性可能会更鲜明。它的特殊的、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不同的创作尝试,以及它在古代雕塑史上的作用都是我们该注意到的。

元代属于蒙古国的建设部落,历来都是靠游牧为主,生活多是牧业。相对于牧业来说,蒙古国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可谓一般。这也就是为什么蒙古统治者在对外战斗时将敌国的工匠作为首要擒拿目标的主要原因。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每一个国家或者城市、部落在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文武兼备,更需要许多手工业者。所以,后来蒙古国对俘获来的工匠们都采用良好的对待政策。所获的工匠们都在部队中进行服役,使得蒙古军队在一贯的军队战斗中,战斗力大大增强。

元代官府工匠的管理制度,奠定了蒙古国的手工业基础,对元代建筑艺术和石刻艺术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蒙古族统治者对手工艺情有独钟,在古代有关蒙古族各种杀戮中,被逮到的敌人都会被屠杀,唯独会对手工艺者手下留情,让他们到自己的战队们进行服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蒙古战队的军队力量。

一批手工业者的迁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蒙古国的手工业发展,使得蒙古国从事手工业者的匠人们大大增加。比起历朝历代,蒙古国的领袖们对手工业的钟爱程度可谓是盖过之前所有的朝代,对战斗的手工业俘虏采取了优待政策,其兵役或者贡献给君王。手艺高超的工匠还被封为“也可兀兰”。

蒙元帝国的兴起客观上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雕塑艺术带来了全新的生机。元帝国疆域版图最为辽阔、收集各类人才以及物质财富,元代汇集在中国的各地艺匠数目最为庞大,民族和宗教众多,中外交通及东西文化交流这构成了元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段之一。

加之元文化的深度交流整合,让民族雕塑艺术较之前朝各代更有新的发展。尤其石雕艺术上,元大都元上都和各汗国的建筑雕刻、以及外来宗教石刻艺术等等,辉煌璀璨,光耀古今。

总结

元代建筑石雕艺术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缩影,更是草原游牧民族生活与智慧在雕塑艺术上的重要凝结。考古成果证明元代的城市,尤其是宫廷建筑呈现出一种中西兼具、多种文化元素融合的特色,是一种多元文化孕育的结果。

元代的雕塑艺术,经历了多元整合的发展过程,在原已绚丽恢宏的中原与江南文化特色之上,再渗进了大量不同民族的文化色彩、域外异地的文化风情及多样宗教的文化影响后,变得更加绚烂多姿,博大精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xf/10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