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二战期间,英国的货币流通量增加2.6倍,英镑贬值近50%。这是英国政府为了弥补日益增大的财政赤字,而实行通货膨胀大量发行纸币的结果。

战争期间,英国工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年达到战时最高水平,超过年的25%,不过,这种发展是依靠军事订货的增长和民用工业的缩减来达到的。拿战时最高产量与年相比,飞机生产增加9倍,载重汽车增加36%,造船增加31%,电力增加63%,钢产量也有所增加。其他工业生产则普遍下降,而以消费品生产的缩减为最严重。与年相比,战争结束时棉织品缩减60%,毛织品缩减37%,靴鞋缩减20%。战争初期,由于政府准备不足或事出预料,英国农业最感困难。战争爆发时,食品储备只有小麦50万吨,粗糖15万吨。

战争初期,由于政府准备不足或事出预料,英国农业最感困难。战争爆发时,食品储备只有小麦50吨,粗糖15吨。战争爆发后,由于德国潜艇封锁,粮食进口很快就减少一半以上。在严重的粮荒下,英国政府在各地区建立农业管理委员会,对全部农业经营进行监督,迫使妇女参加农业生产;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供给农业机械,奖励开垦草地。~年,开垦草地万英亩。因此,谷物生产有了较大的增长。~年,小麦产量从万吨增为万吨,甜菜从万吨增为万吨。

但是,谷物生产的提高抵补不了粮食进口的减少。从年起,英国不得不对主要粮食实行定量配售制。之后,配售范围不断扩大,人民的食品消费量不断压低。~年,肉类消费减少21%,油类消费减少69%,糖的消费减少31%。衣着也在定量配售之列,成人衣着消费较战前减少一半。战时英国的对外贸易也大幅度地下降。按年的价格计算,~年间,英国出口贸易减少69%,进口贸易减少40%。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当时,英国进口商品的60%来自美国,而开战一年半中英国没有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只得用黄金和外汇来支付美国的货款。不过一年多,英国的黄金外汇储备消耗殆尽,鉴于客观形势和自身利益的需要,美国于年3月11日通过了“租借法案”。根据这个法案,战争期间英国从美国借了亿美元的物资。于是,英国在资本主义世界贸易额中的比重,由年的14%降到年的13%,而美国则从12%升为22%。英国的贸易总额和出口额都被美国超过。此外,英国还向其他国家购运战争物资,这不仅损失了11亿镑的海外投资,并且增加了近30亿镑的外债。

使英国战争国际收支逆差达40亿镑之巨,严重地削弱了英国的国际金融地位。美国利用租借协定,要求英国降低关税,取消特惠制等,以破坏英国在帝国市场上的霸权,甚至迫使英国用某些海外空军海军基地来换取租借供应。加以英国战时拿不出足够的商品来供应其自治领和殖民地,美国商品乘机大量涌入英帝国市场。在印度的进口中,美国商品的比重从战前的4%增加到年的20%;在澳大利亚的进口中,从15.6%增加到39.2%。战争使英国经济严重依赖的对外贸易大大地衰落了。

战前,英国处心积虑扶植世界法西斯势力,本想借德日法西斯之手消灭苏联,自取渔人之利,但事与愿违,战争首先使英国遭到严重的打击。战争夺去了英国人口和价值73亿镑的财富。本土四分之一的财富毁于战火,46万栋房屋遭毁坏,几百万人无家可归。海上力量方面,战前英国商船和军舰的总吨位仍占世界首位,战争使它从“不列颠统治海洋”的宝座上栽倒下来。年,英国商船总数只有万吨位,而美国则达万吨位;英国军舰总数只有万吨位,而美国已达万吨位。

残存的海霸余威,丧失殆尽了。在英国经济大为削弱的同时,垄断资本的实力却大大加强了。这事得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说起。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战前早已出现的一些垄断组织,在国家政权机构的扶助下,经过战时和战后一系列的联合与兼并活动,不但扩大了规模,并且控制了得到关税保护的新兴工业部门,形成强大的工业垄断组织。

例如军火工业方面,战前就居于垄断地位的维克斯公司,在战时和战后,兼并了一大批企业,加强了垄断;年又与另一军火垄断企业阿姆斯特朗--惠特沃斯公司联合,组成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年,维克斯又与康美尔·列德公司一起创立冶金托拉斯(英国炼钢公司)和车辆制造托拉斯(都会一康美尔客车及货车公司);这样,维克斯就成了以军火生产和机器制造为主的,在国内外拥有大批生产军火、军用器材、金属、船只、飞机和电气设备等企业的大康采恩。

同时,在战后,特别是年危机后,一些长期衰落的工业部门,也在政府的干预和推动下,实行“产业合理化”,开始走上垄断联合的道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最引人注目的是金融资本垄断势力的发展。银行业“五巨头”吸收的存款占股份银行存款总额的比重,年为39.7%,年增为72.4%,年达86%。垄断程度竟如此之高!然而这期间,银行资本的巨大变化还不在这里,而在它与工业资本的溶合有了空前的发展。促成这种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银行资本对工业投资的必要性大有增长。

战后,殖民体系的动摇,资本输出风险的加大,使银行对国外投资不得不日益小心谨慎,而产生向国内投资的必要。促成这种变化发展的次要原因是工业资本对银行资本的依赖性也在增强。战后,处于危机与萧条情况下的工业企业,资本周转缓慢,需银行短期资金的支持,而“产业合理化”政策的推行与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又迫切要求得到银行的长期贷款。两方面你需我要,溶合日密,特别是在年大危机之后,出现了银行资本大量涌向工业的浪潮,这就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溶合有了空前的发展。

第二次大战前夕,英国议会中的保守党员,绝大多数是大股票持有人,其中半数在大企业中占据经理职位。保守党内阁中的首相、大臣,如鲍尔温、张伯伦、斯坦利、安德生之流,也都是一些大企业、大银行的大股东或经理董事。垄断统治的加强,更重要的是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一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更是变本加厉,毫不掩饰了。垄断统治的加强,特别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味着英国工人群众苦难的加深。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英国工人阶级一直挣扎在失业与贫困之中。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军事工业以及与军工生产直接相关的工业部门生产急剧下降,加之消费品供应匮乏,以致物价上涨,失业增加,币值降低,实际工资下落,这就激起了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年,罢工次;年达次,参加罢工的达万人次。这时,英国勾结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武装干涉,企图把苏俄掐死在摇篮之中,遭到英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对。

年3月,英军侵入苏俄。年夏,英国进步力量成立全国“不许干涉俄国委员会”,工人游行示威,拒绝装载运输军火。参加工会的工人,从年的万增加到年的万。年7月31~8月1日,英国共产党诞生。~年的经济危机中,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竭力把危机转嫁与工人阶级,激起英国工人罢工斗争的高潮。二十年代工业萧条时期,英国每年平均失业工人在百万以上,平均失业率达12%,远比战前十年的失业率2~5%为高。

垄断资产阶级乘机向工人阶级猖狂进攻,力图削减工资并延长劳动时间。年6月底,英国煤矿主悍然宣布降低工资10%,取消最低工资限额和全国性工资合同;年3月,又决定将工作日从7小时延长为8小时。于是煤矿工人、铁路工人、运输工人在年5月3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总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达四百多万,使整个英国经济陷于瘫痪状态。这时,工会机会主义领袖和工党头子,一面被工人阶级的英勇斗争所骇倒,一面在保守党政府的威胁恫吓下,公然投降叛卖,使总罢工遭到失败。

年,保守党政府通过“关于工业争议和工会法案”,宣布总罢工、同情罢工为非法;参加罢工者轻则罚金,重则监禁;拒绝接受雇主就业条件的失业工人,被视为刑事犯罪等。工人称这个法案为“工作大宪章”,而工会机会主义领袖却提出“共同努力改进工人效能和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的口号,主动建议与雇主合作。年,他们又与以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创始人蒙德爵士为首的二十个大工业家集团举行联席会议,产生了臭名昭著的“蒙德主义”。

其实质是牺牲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使工人屈服于垄断资本,走阶级合作道路。机会主义领袖的叛卖行径,给工人斗争造成了很大的损害,遭到广大工人群众的强烈抵制。到了三十年代,即使在扩军备战带来的工业好转时期,工人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改善。~年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而工人的实际工资却在下降。~年,货币工资平均增加了7.6%,生活费用却上涨了8.2%,而工业利润则增加了25%。伦敦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家庭生活在贫穷线下。

从个别工业部门看,采矿业中80%的工人,公用事业中57%的工人,建筑业中50%的工人,纺织业中46%的工人,生活在贫穷线下,就是在工业生产最高的年份,还有万人失业,其中25万人属于长期失业队伍。因此,工人群众往往不顾工会机会主义者的阻挠,不断掀起游行示威和罢工斗争。英国工人阶级已从年以来蒙受的屈辱中重振起来。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其间的危机与萧条时期,与英国整个经济削弱和衰落的同时,英国的殖民统治体系也从动摇而开始趋于瓦解。各殖民地出现了新的政治力量一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和坚决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无产阶级力量。战后英国不但违背诺言,反而加强殖民统治,加以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于是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在印度,年至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的群众革命运动;在爱尔兰,年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在埃及,也爆发了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在伊朗,年有的城市曾建立苏维埃政权,年爆发大规模的反英起义;在阿富汗,这时爆发了第三次反英运动。由于殖民地人民的坚决斗争,有不少殖民地和附属国取得了“独立”或“自治权”。年,阿富汗独立;年,爱尔兰自治;年,埃及独立。于是,“大英帝国”改称“不列颠联合王国”。

但这些都不过是英国殖民主义者所采取的欺诈手段。当时,丘吉尔曾露骨地说:大英帝国,或者是不列颠联合王国,我们有着适合一切胃口的商标。英帝国主义对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仍然顽固地坚持其殖民统治,采取换汤不换药的手段,使这些国家在经济上仍处于供给原料和销纳商品的地位,在军事上仍受英国驻军的控制,在政治上因而也摆不脱英国的支配。不过,历史发展趋势表明:既然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力量能迫使英帝国主义改换“商标”,那么在民族经济日趋发展,民族解放运动愈益高涨的形势下,广大殖民地人民打掉英帝国招牌的日子还会远吗?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英国的殖民体系果然出现开始瓦解的迹象。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手法相同,英国为了解决战争物资的急需,不得不在殖民地和自治领发展一些采矿工业和原料加工工业,加紧对殖民地和自治领原料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掠夺。但是相同中又有不同,这就是尽量限制殖民地和自治领的民族工业特别是机器制造业等的发展。当然事情并不完全按照英国殖民主义的如意算盘发展。由于英国不能输入足够的商品,殖民地和自治领的民族工业还是得到了发展的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的工业企业数增加了40%,印度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0%,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自治领的工业增长更多。这样的发展,既缩小了英国商品在殖民地和自治领的销售市场,又减轻了殖民地和自治领原料对英国的依赖。英国掠夺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基础,进一步被削弱了。同时,随着民族资本的发展,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反英力量--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工人阶级更加壮大起来。不仅如此英帝国主义为了驱使殖民地人民充当炮灰,不得不把他们武装起来,这无疑增强了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战斗力量。

在战争期间,英国的商品输入有40%来自殖民地和自治领,、而英国对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商品输出则大为减少,这就形成英国对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巨额贸易逆差。战结束时,英国欠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债务竟达27亿镑之巨。这笔巨款被英国强制地记在殖民地自治领在伦敦的英镑账户上,长期赖债不还。这实际上是把英国的战争耗费,让殖民地和自治领的人民来分担。

无厌的贪欲,猖狂的掠夺,能不燃起殖民地广大人民人心头怒火吗!战后广大殖民地人民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使老牌的英国殖民主义者再不能换个新招牌,实行旧统治了。老殖民主义退却了。但它且走且战,总不愿退出历史舞台。它拖长的身影,渐渐变成一个灰色的东西,不久就以新殖民主义的姿态招摇于世。但是连帝国主义本身都要消失,它的影子又能存在多久呢!

十四、十五世纪,印度封建经济相当繁荣。当它还没有来得及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时候,西欧的葡萄牙、荷兰、英吉利、法兰西等殖民国家,相继侵入。从十六世纪起,印度陷于被欺侮被掠夺的处境。年,开始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印度经济一蹶不振,长期衰退,成为极端贫困落后的国家。经过约两世纪的反英斗争,印度人民终于在年摆脱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枷锁。年1月26日宣告“独立自主”。但经济上仍受英国影响。

在古代,印度曾有相当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英国殖民者入侵以前,印度的经济发展,颇有值得称道之处。西欧殖民者侵入印度以后的一百多年间,印度著名的孟加拉细布和薄纱,还受到欧洲各国的普遍欢迎。历史事实表明,英国入侵以前及侵入以后的初期,印度手工业发展水平,较之西欧各国,并不逊色。

印度在封建社会末期,处于莫卧儿王朝(~年)的统治之下。莫卧儿王朝仍同前朝一样,实行以剥削农村公社农民为基础的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莫卧儿皇帝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自己拥有的土地约占全国土地的三分之一,由他派官直接征收田赋(地租与租税合并)。其余土地,则以军事采邑的名义分封给他的臣属——伊斯兰军事贵族。这种采邑称为“札吉尔”。领有札吉尔的人,称为“札吉达尔”。

札吉达尔占有土地,以军事服役为条件,不得世袭,甚至不是终身占有。札吉达尔享有对采邑内公社农民征收田赋的权利,同时按土地收入的多少,为皇帝供养相应数目的骑兵。例如一年收入一百万卢比的,就须养骑兵五千,随时应召出征。这种札吉尔土地占有制,在莫卧儿帝国兴盛时期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所采取的基本形式。但是,在帝国势力不易达到的边远地区或交通梗阻的山区,还存在着其他土地占有形式。

十六世纪下半期,田赋税率规定为总收获量的三分之一,并按十年的农产品平均价格将应税实物折算为货币缴纳。至于柴明达尔在领地内的征税方式,则由他们自行决定,中央政权不过问,实际上也难以过问。比较看来,札吉达尔剥削公社农民似乎受到一定限制。其实,他们在征收国家规定的田赋之外,还任意巧立名目,向农民勒索种种苛捐杂税,甚至强迫农民从事无偿劳动,为他们服役,如修建宫殿、花园、寺院、陵墓等等。

结语

十七世纪开始以后,莫卧儿帝国由兴盛渐趋衰落。随着中央统治势力的日趋衰弱,印度的封建土地制度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札吉达尔和柴明达尔两种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区别逐渐消失,许多札吉尔逐渐变成世袭领地,只须以田赋收入的一部分上交莫卧儿皇帝的国库。他们对于田赋的榨取越来越残酷。原来规定的总收获量三分之一的最高税率,变成了最低税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zh/10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