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生活三十年

直到大厦崩塌

云层深处的黑暗啊

淹没心底的景观

——万能青年旅店《杀死那个石家庄人》

魔幻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才过了四分之一的年,魔幻,也许是个好的备选。

俄乌战争,瑞士和英国冻结俄罗斯资产,东航飞机几乎是垂直坠毁,新一轮疫情匪夷所思的防控政策,SH出现严重物资短缺……

原本以为再熟悉不过的生活状态或是基本理念,突然间不再那么稳固,甚至干脆直接崩塌。什么和平,什么私有财产不可侵犯,飞机好像一定会平安落地,疫情也总能控制住,大城市怎么可能挨饿……

之所以说年太过魔幻,或许指的就是这种,由于原本熟悉的事物发生剧烈变化,给人带来某种陌生感罢。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带有恐惧性质的陌生感。否则,怎么会说这是魔幻而不是梦幻呢。苦笑。

而这种陌生感,个人妄自揣测,或许来源于某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首先,当自己熟悉的事物变成了另一种超出自己预期的样态,人会下意识地拒绝接受,否认之。其次,把自己和事物拉开相当的距离,以“观者”的视角去审视之。实际上,这种拉开距离的方式是某种心理上的置身事外,是为了安慰自己,“你很安全,不要紧张”。

在年以前,自己感受到最魔幻的一幕来源于《流浪地球》。

当上海这座熟悉的城市突然被封冻成一座巨大的冰雕,不得不庆幸自己只是作为观者坐在屏幕前。有意思的是,不少人会用“像在看电影一样”来形容魔幻、不真实的感觉,心理机制或许是类似的。

实际上,能把年形容为魔幻的人,都算是某种特权阶级。因为这些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些还能与之保持距离的人,也就是之前所说的隔岸观火者。

但凡那些被卷入其中的,无论是身处战争或被剥夺大部分家当的人,还是经历了丧亲之痛或正在为食物发愁的人,他们此时此刻切身体验着剧烈变动了的生活状态。这种强烈的真实感使得他们很难否认现状,更无法把自己抽离开去,用一种超然的心态来审视现状的。

无常

下午听了个播客,三位姑娘的闲聊。其中一位经历过年武汉封城,一位正在经历眼下的上海封城。在谈起自己感受的时候,两位都用到了“无常”这个词。

回到刚才讨论的“魔幻”,即,由于原本熟悉的事物发生剧烈变化,给人带来某种陌生感。

这里其实暗含了一层心理预设:事物应当是稳固的,一成不变的,或至少是渐变的。也因此,对于剧烈变化,人在第一时间往往会拒绝接受。为了与之拉开距离,用陌生感形成对自我的保护,才有了所谓的“魔幻”一说。

如果取消这个预设,将世界的本质看作是流变的,将会如何?或者更极端一些,根本不存在所谓“稳固的事物”,万事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流变之中,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又将如何?

是的,这已经近似于佛教的世界观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无意宣扬什么,引入这两个概念只是为了与“魔幻”进行对照。相比于“魔幻”一词中,肯定事物原本的形态,用拒绝接受和陌生感抵抗剧烈变化后的形态,“无常”则将事物的整个变化过程视为理所应当,无论是渐变的还是剧变的。

很久以前看过个伊朗电影,叫《生生长流》。说的是一次大地震后,父子俩开车去震区去做一件事。故事情节几乎都忘了,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的某种困惑:在如此重大的灾难面前,为什么那里的人们没有展现出任何悲痛欲绝的样子?

如今想起来,或许是他们的世界观里,多少也有着“世界的本质是流变”的意思在罢。

理解

吴哲谈论起许三多的时候说过这么一句:“过分信任这种天赋,不是人人都有的。”

同样,要把世界的本质认作是绝对的流变,把发生的一切哪怕是巨大的灾难,都像从善如流那样不假思索地接受下来,是过分困难的。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感叹一句“魔幻”,另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努力寻求一种解释。

举个例子,这玩意儿的学名叫叠叠高。5分钟前刚知道。

这个搭好的立方体相当于万青歌词中那座尚未倾倒的大厦(状态A)。

玩法是两个人轮流抽出,或是用小锤击打出一根木条。总之,这个立方体的归宿必然是一堆散木。也就是说,大厦崩塌了(状态C)。

对于一名旁观者,大可感叹一句:“大厦立了那么多年,今天居然倒塌了。好魔幻啊。”然后施施然离开。

如果是大厦的所有者,还恰好是个佛教徒,或许会这么说:“阿弥陀佛。大厦本就缘起于这些瓦砾,如今又散作瓦砾。接下来,无非是要靠我重新搭建起来罢了。”然后淡定地盖楼去了。

是不是还有第三种人呢?

我想是有的。就是那些一定要弄明白大厦为什么会倒塌的人。哪怕ta找到的解释并不符合实情,只是某种说法(因素B)。

在这个例子中,所谓的理解,就是用因素B把状态A和C进行串联。也就是“把故事讲通”。

相较于否认+审视的组合(魔幻),需求理解的人选择了承认+审视。一方面,相信背后总有一个可以被挖掘出来的因素B,状态A到C的转换是合理,并且可以被理解的。另一方面,虽然还是以审视的姿态面对整件事情,但寻求解释的人毕竟不同于纯粹的旁观者,而是具有一定参与感的“研究者”。

在我看来,寻求解释类似于指其为魔幻,二者同样出于某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总说恐惧来源于未知,那么理解这件事,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未知带来的恐惧。

后记

前天跟ZFT聊起年的时候,她用了“魔幻”一词。这个词今年已经听到太多次了。但同时,又觉得可以琢磨琢磨,当一个人把年形容为“魔幻般的”,ta究竟是以什么心态在说。

写着写着,就有了与之相对应的“无常”,和同样相对应的“理解”。

到最后突然觉得,如果想要偷懒,套用“祛魅”这个概念可以很容易地解释所有的事情……

得,反正写都写了。

这两天囤了点货。也不能算点了,已经把冷冻室塞满。

重新下载了联机版的《饥荒》,这个时候好像很适合重温这个游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zh/9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