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国家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在早期与大河流域的协同治理存在着极大关联。

——(英)汤因比

(ArnoldJosephToynbee,—)

在农业革命之后,由于大河流域地区的农业优势,人类历史的重心开始逐渐走向大河流域地区。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看到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多瑙河流域、第聂伯河流域的兴起。其中两河流域拔得头筹,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出现了最早的城邦国家;尼罗河流域则后来者居上,先两河流域一步完成统一,建立了最早的领土国家;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虽然尚未进入文明时代,但也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文化成果,并将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唯独欧洲的多瑙河流域与第聂伯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在昙花一现般兴起后,便转而走向衰败。

那么同样是大河流域地区,为什么是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最先进入文明时代?有哪些因素制约了当时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发展?河网密布的欧洲又为何没能发展出大河文明呢?

显然两河流域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是受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这里是距离最早的农业中心黎凡特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区。同时两河流域南部泛滥的河水和干旱的气候,又促使原本分散的各聚落联合起来,共同修建大规模的灌溉防洪工程,而要联合各共同修建大型的公共建筑工程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统治机构,这就促成了国家的出现。两河流域资源匮乏,但水陆交通便利,因此商业贸易十分活跃,而两河流域最早的文字正是起源于商业贸易的需要。此外,两河流域周边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等地的铜矿与冶金术,也对两河文明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两河流域的神庙

与两河流域一样,尼罗河流域在地理上也与最早的农业中心黎凡特相连,同时这里也是距离最早的文明中心两河流域最近的大河流域地区,而黎凡特正是连接尼罗河流域与两河流域的桥梁。因此尼罗河流域地区能够迅速吸收两河流域地区的文明成果,进而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文明。至于印度河流域距离最早的农业中心黎凡特、最早的文明中心两河流域都较远,其水利灌溉条件也远不如尼罗河流域,因此其文明形成的时间也相对较晚。

中国与黎凡特同为欧亚大陆的两大农业革命中心,但在这时期黎凡特两旁的两河流域与尼罗河流域都进入文明时代,而中国的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却依然处在新石器文化时期。如果说正是灌溉农业促成了两河文明与尼罗河文明的兴起,那么灌溉农业发展不足也正是这时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还未能形成文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又被称为“粟文化”,粟(小米)、黍(黄米)和菽(大豆)是上古先秦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这三种读音相近的农作物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都是生长期比较短的耐旱作物,非常适合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黄河流域泛滥成灾,而华北平原上的黄土疏松而又肥沃,当地的农耕者只要开垦这片黄土地,播种粟、黍、菽等旱作农作物就能获得较好的收成。黄河的洪水、黄土的土壤特性和旱作农业的特征,使华北平原早期的农耕者远离黄河种植。因此这时期中国北方的新石器文化更多是根植于黄土的黄土文化,而非依赖黄河灌溉的黄河文化,主要体现为实行刀耕火种,原始迁移农业的农耕者扩散到整个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而非实行灌溉农业的农耕者向黄河周边靠拢。

旱作农作物粟米

与黄河流域不同,这时期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倒是大多沿江聚集,但具体原因却并非为发展灌溉农业。虽然现在的水稻要比小麦产量高,但是在上古时期稻米的产量却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优良的稻种,一年只能种一季,而且种植水稻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在特定时期栽培与插秧,刀耕火种的上古先民还未能掌握这项技术。长江流域拥有相当丰富的鱼类资源,因此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属于“半农半渔”文化,长江流域的上古先民沿江而居,不是为了要引水灌溉,而是为了捕鱼。同时也因为沿江而居,所以他们修筑起大规模的堤坝型城墙,以防止洪水泛滥所带来的危害,这也是为何长江流域这时期的城址要比华北平原数量更多,规模更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修建大规模的堤坝型城墙也促成了强有力的统治机构的出现,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中,长江流域将会比黄河流域更早出现复杂社会,如良渚古国等。

长江流域的古城遗址

如果说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属于“半农半渔”文化,那么这时期在欧洲多瑙河流域与第聂伯河流域所兴起的铜石并用文化则属于“半农半牧”文化。从西欧直到东欧辽阔平原上的土壤多为粘质土,含水量高,翻耕不易,在上古时期难以开垦,而欧洲的地理气候环境又非常适于多汁牧草生长,发展畜牧业。在印欧人的游牧社会兴起后,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文化,取得更大优势。多瑙河中下游与东欧的第聂伯河流域,原本就有大片适于放牧的肥美草场,在印欧游牧民的冲击下,这里的许多“半农半牧”的社会甚至进一步演变成“纯游牧”的社会,自然也发展不出以灌溉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大河文明。至于多瑙河上游,莱茵河流域、塞纳河流域等地因为离最早的农业中心较远,且森林茂密,很晚才得到充分开发。

马拉战车的出现促进了印欧游牧文化的兴

正是游牧文化的兴起,促使欧洲的文化中心从内陆的大河平原转向爱琴海上的岛屿及面向爱琴海的希腊半岛地区。约公元前年,西亚青铜文化通过贸易传入巴尔干半岛与小亚细亚之间的爱琴海地区,爱琴海上的群岛也开始进入青铜时代。爱琴海是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半岛和土耳其小亚细亚半岛之间的海湾,其岛屿数量星罗棋布,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海湾,亦名群岛海。爱琴海地区主要可以分为东部的爱琴诸岛、南部第一大岛克里特岛与希腊半岛三大区域。大约在约公元前—前年,这三个地区先后进入青铜器时代,其中爱琴诸岛最早,约自公元前年开始;克里特岛次之,约从公元前年开始;希腊半岛则直到公元前年左右才进入青铜器时代。反映出源自西亚的青铜文化自东向西,从东部爱琴诸岛逐渐传播到西部希腊半岛的过程。

爱琴海地图

爱琴海诸岛是希腊最早的青铜文化中心,其中的基克拉迪群岛是古希腊最重要的群岛,也是爱琴海青铜时代文化的直接源头。该群岛在希腊雅典的东南方向,共包括约个岛屿,大多由火山喷发形成,基克拉迪意为“圆环”,它的名字源于这些岛屿围绕提洛岛环绕分布成圆圈形状。基克拉迪群岛是由塞浦路斯、小亚细亚运输铜矿等金属原料通往希腊半岛的要道,西亚青铜冶炼术正是从这里传入希腊。

基克拉迪文化的大理石雕刻,开创了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

大约在公元前年,基克拉迪群岛上就出现了种类丰富的青铜器,包括剃刀、刀子、凿子、箭头、矛头、斧头、鱼钩等,爱琴海以基克拉迪群岛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青铜贸易网络。除了青铜器外,基克拉迪群岛还以大理石雕像闻名,由于属于火山岛,大理石矿丰富,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这些雕像造型简洁抽象,利用轮廓和凹线来表现身体结构的意象,用纯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开创了后来希腊大理石雕刻艺术的先河。爱琴海基克拉迪文化在约公元前年进入全盛时期,出现了大地母神像和奏琴吹笛者等优秀的大理石雕塑作品,其中最高的帕里斯大理石像高达厘米。手工艺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基克拉迪文化埃维亚岛上的古城人口多达—人,是这时期欧洲最大的定居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正是爱琴海上的贸易文化孕育了欧洲最早的文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dt/10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