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ser

tation

教·师·论·文·展

陈玉龙,中共党员。年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在唐山市开滦第一中学工作至今。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河北省名师、河北省骨干教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唐山市名师、唐山市骨干教师。先后担任班主任工作、年级主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和德育处主任工作。

浅谈高中历史人物评说

——以《评说圣人孔子》为例

请输入标题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凡是涉及到历史人物评说,老师往往都习惯性地采取折中意见,教条地搬出“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所谓“两点论”,即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点明有功也要指出有过。其实,这简直是曲解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批判蒲鲁东的思想时就曾经批判性地指出,蒲鲁东的思维方法就是一方面和另一方面。并加一些具体史实加以罗列。这种盲目地评价历史人物,本身就失去了历史人物评价的意义。辩证法是方法,不是条条框框。“只有思维深入于事物的实质,方能算得真思想。”

高中历史选修教材评说历史人物部分,涉及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较多,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如何准确、客观地把历史人物放在社会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很值得深入探究。

我以《评说圣人孔子》为例,谈谈历史人物评说课如何凸显核心素养教学。

很多老师在讲解这一课时,总是首先归纳出孔子在我国历史上的多方面贡献。

例如:文化上的贡献:《诗》、《书》、《礼》《乐》、《易》、《春秋》;哲学上的贡献:“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学上的贡献:编撰的《春秋》,开修史之先河;教育上的贡献: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之”等等;思想上的贡献:儒家学派创始人,强调“仁”、“礼”;政治上的贡献:半部《论语》治天下。

老师这样讲解,看似面面俱到,但只是轻描淡写了孔圣人的全貌,蜻蜓点水,照搬教材,再现了知识层面,没能挖掘出作为伟大思想家所折射的智慧之光和强大的现实意义,让课堂没有一丝的历史核心素养,也失去了鲜活的内涵。“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间的永无止境的问题交谈。”

再例如:有的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扮演不同角色,用戏剧形式通过对话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和贡献,看似每个学生都参加了,场面热烈,畅所欲言,但又停留在了肤浅的知识问答的水平,等于又回归了教材。

“历史就是力图把所有这些零乱的东西、把过去的杂乱无章的支梢末节熔合在一起,综合起来浇铸成新的样态。”圣人孔子之所以名垂青史至今,是因为其不朽的思想滋养了历代中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作为中国灿烂文化的代名词走向了世界,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

统计得知,《论语》中“仁”字提到次,“礼”提到73次,“道”提到60次。所以在讲解本节课的内容时,我的教学理念是重点挖掘思想家孔子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中能跨越国界,普度众生的“宽恕”这一美德教育。我的教学过程,归纳为“准确界定”、“注意掌控”、“区分看待”三个“度”,我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三个追问”。

一、对于孔子的评价,应准确界定出教学层面与研究层面的结合点

针对本节选修内容,既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对孔子一生主要贡献的圈定,缺乏有针对性地扩展和新意;也要防止漫无边际地把史学界及网络学者对孔子及其思想尚无权威认定的结论,作为研究成果来展示,把孔子捉弄成玄而又玄、似鬼似人又似仙,令学生一头雾水。

所以我个人认为,评说孔子这位圣贤,好课的关键是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如何让包容、理解、仁爱的情感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厚重感浸染给听课的学生,让学生在他们以后的人生岁月中想到孔子说起孔子时也会想起曾经的老师曾经的你。

课堂上,我首先播放了年4月18日早晨新闻联播的一段视频和主播的解说。

视频画面:伊朗一名年仅19岁的男子叫Balal,在年的一次街头斗殴中用刀杀死了青年男子AbdollahHosseinzadeh。原本凶手要在伊朗北部的瑙沙赫尔市被处以绞刑,但是受害人母亲最终不忍心处死他,只是狠狠地扇了他一巴掌。这位母亲的名字是SamerehAlinejad。

主播解说:一名伊朗妇女在绞刑场上赦免了杀死她儿子的罪犯,她在扇了那个罪犯一巴掌后亲自为其解开了套头索,根据伊斯兰教教法,受害者家庭有权赦免死刑犯。

“每一次历史学家问一个问题,他之所以问它都是因为他认为他能回答它;也就是说,他在自己的心灵中对于他将可能使用的证据已经有一个初步的和尝试性的观念了”。看完这段视频后,我让学生沉思(第一次追问):伊朗这位可敬的母亲的举动,让我们每一个人想到了什么?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分钟以后,很多学生提出来自己的感悟:伟大、仁慈、以德报怨、仁爱、大爱、母爱无疆……

我肯定了学生的这些感悟,然后我又指出,面对杀死自己亲生儿子凶手,这位母亲绞刑架下的一巴掌,凄美地折射了孔圣人儒家思想中最精髓的部分:宽恕!

最后,我布置当堂要完成的作业: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写一篇自己真实经历的故事的短文,题目就是:宽恕

东周有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

对于孔子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体系和在思想文化界独尊的历史地位,虽穷尽一生的精力和智慧去探究去思考也未必能收获点滴的透亮和精髓,更何况我们的老师要用短短的四十分钟来解读几片皮毛。鲁迅先生曾说过如下类似的话,悲剧就是把美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所以,我很是担心,对评说圣人孔子而言,在有限时间内的任何形式和深度的挖掘和认知,都会使人觉得有些挂一漏万的撕裂感,甚而至于肤浅成教材本身的复制版和仿制品。“历史学承担了民族认同的重要职责。”我不赞成走近孔子的世界,因为那是对历史的追寻,对于现实的作用微乎其微;我赞成让孔子走近我们的世界,特别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哪怕是一点点的真善美,一点点的慈爱之心,这才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世界都极力推崇孔夫子的真谛所在。

所以我个人认为,评说孔子这位圣贤,教学内容的取舍、课堂形式的传统与新颖、中外历史的连接与否都是无可厚非的表层,好课的关键是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如何让包容、理解、仁爱的情感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厚重感浸染给听课的学生,让学生在他们以后的人生岁月中想到孔子说起孔子时也会想起曾经的老师曾经的你。

二、对于孔子的评价,应特别注意掌控知识及能力的深度和广度

众所周知,当今中国,没有哪位大家能真正面面俱到地读懂孔圣人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所以也就没有谁会求全责备。同时,课堂教育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替代教化国民,普渡众生的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符合高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过之,高谈阔论;不及,照本宣科,都会丧失课堂教育的根本。

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挪威大师易卜生有句名言:“你若要充分了解我,必须首先了解挪威。”

我继续让学生思考(第二次追问):怎样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大环境让孔子萌生出这种仁爱的宽恕思想?

经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讨论,几乎都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诸侯争霸。战争迭起,充斥了争夺和厮杀,民不聊生,生灵涂炭,加之孔子,早年父母早逝的凄凉遭遇。这就使得关爱理解包容仁爱成了他心中的渴望和梦想。而孔子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把这种美好的情愫推己及人,演变成了一种大爱。

历史核心素养在学生的心中得到了培养和升华。

三、对于孔子的评价,应区分看待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和对当今社会发展所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引导学生理解是不同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使然

“最终决定性的步骤总是一种创造性想象力的活动。”最后,我让学生再思考(第三次追问):孔子宽恕思想能跨越国界被世界其他国家认同的理由是什么?即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国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我只提醒学生:任何一种思想,一种理论,其实都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产物。

当学生各抒己见以后,我做了如下深化:

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世界让市场经济浸泡在了货币的染缸里,太缺失包容、缺失相信、缺失忍耐、缺失爱了。所以,孔子不仅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人性的爱就像太阳的热,它能够溶解人们心中的冰点。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人们,从政治家到专家学者,甚至普通百姓,都特别渴望人与人之间充满关心照顾理解包容,因为当今的中国,市场经济来袭,人们经过一段近似疯狂地追逐金钱的满足后,并没有感觉到心灵层面的慰藉,恰恰感觉到的是缺少了亲情,失去了友情和真情,幸福指数摇摆,可见只有钱币满足是远远不够的。同样,学院以孔子命名且迅速在世界众多国家雨后春笋般地落户生根,我想,远远不是,至少,不仅仅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不同文化的往来,汉文学的推广的需要。更重要的一点是无法忽视的:那就是,因为市场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为了本国的利益,不断地争夺着贸易、市场、能源、利润,世界几乎变得完全的物化,使得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缺少了宽容理解和包容。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孔子和他两千多年前提倡的仁爱宽恕学说和秩序规则,就必然地成了治国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灵丹妙药。这也正如我们整天吃山珍海味并吃腻的时候,并没有强烈的幸福感,反倒是特别需要吃些山间野菜,品尝一下它的苦涩一样。

“各国都有控制国民集体记忆的必要,因为国家若要维持安泰,就要塑造国民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本该很鲜活,历史人物更是活生生地存在过,所以高中历史课堂上的评说历史人物,老师一要有“起死回生”的理念,二要有“古为今用”的智慧,这就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历史核心素养”。

此文于年5月在历史核心期刊《历史教学》上公开发表

THEEND

开一凤文化:和美仁爱俊雅超卓

编辑团队:张增凯李辉高树立谷玥

赞赏

长按







































南宁白癜风医院
复方安息香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dt/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