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波斯帝国故地,古代“丝绸之路”通往西欧的咽喉要塞。以雅利安人自居的波斯人,曾经创造过让世界为之侧目的波斯文明。古波斯帝国(前年-前年)是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公元前年,在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进攻下,帝国都城波斯波利斯陷落,帝国灭亡。现代伊朗人,讲波斯语,传承着波斯地毯等传统工艺,保留着浓厚的“波斯”情结。就像海外中国人,以“唐人”自居一样。伊朗是一个多民族的穆斯林国家,其中波斯人占66%,阿塞拜疆人占25%,还有库尔德人,阿拉伯人、巴克台里人、洛雷人、俾路支人及土库曼人等少数民族。(下面这组摄影,我用图文结合向大家介绍一些伊朗的风土人情)

伊朗GDP为亿美元,名列世界第17大经济体(年)。国有经济比重占全国GDP一半之多,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收益占政府收入的六成。伊朗人均每月收入约为五百美元。自年伊朗革命起,美国就与伊朗断交,终止一切经济往来,禁止伊朗石油进口。年,美国主导的西方猜疑伊朗核计划的军事用意,向伊朗实施更严厉的制裁,导致伊朗与世界的经济更为隔离,只有中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与之有经济往来。可以预见,不久的未来,伊朗一旦解脱羁绊,将爆发潜力,成为不可估量的21世纪经济大国。如今的两伊战争,美国、以及欧盟各国的经济制裁,中东地区最富有的能源国家之一,所有的一切都给这个古代波斯帝国久远的历史文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我这次伊朗之行是在大家的反对声中临时决定去的,尽管当时我自己也有十二分的不愿意,但对于这个陌生和神秘国度的好奇和旅游人天生的勇敢,还是让我通过我们旅行社国际票务中心买好了机票,通过伊朗朋友的帮助搞好了签证,匆匆准备了一下就转道迪拜去了德黑兰,第二天中午前后终于到达了德黑兰国际机场。而我的伊朗朋友哈里是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留学三年期间认识的好朋友,他如约地微笑着出现在机场门口迎接着我的到来。

德黑兰阳光灿烂,尽管是冬天,气温在十度左右,但在车里还是能感受到热辣辣的太阳光的直射和一种灼热。从机场到城市的路上,一路上显得特别的荒凉:没有树木,只有白花花的干旱的土地和破落的小村落,有些残存房屋的断桓上露着烧焦的痕迹,墙上的大幅标语和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的头像,荷枪实弹的军人,让人感觉到这里还有战争的记忆。我的心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点的不安,因为我在报纸和电视上已经看过太多的关于伊朗核问题的消息,一边是倔强的临死不屈强硬的伊朗政府,一边是美国派出的游弋在海湾的两个航空母舰编队……

进入城市,我发现德黑兰市车水马龙,行人很少,只有车辆的急驶,汽车原来是伊朗人民不可缺的交通工具。后来我了解到伊朗的轿车生产量在每年万辆左右,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只是车辆显得成旧,公共汽车是“奔驰”的,但这种“奔驰”牌的公共汽车估计也是属于“爷爷”一辈的了;许多轿车破旧的外壳连油漆也是自己买来刷的。而且车辆也特别的单调,韩国起亚千里马和标志雪铁龙的属于经典和主流,还有少些的日本马自达和现代汽车。这里很少有进口汽车,都是由当地的两家厂KD件生产的。德黑兰是一个山城,那些错落有致的脚手架多少流露出这个国家的活力。德黑兰也是一个友善的城市,在街上坐出租车的时候,时不时会有邻车人主动向你挥手致意,不知道这是不是因为是中国人的缘故。

在德黑兰最繁华的商业区,时见“时髦”的年轻女子,这让人很是诧异。

根据伊朗的服装条例,女子的上衣必须盖过臀部,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能暴露,必须用头巾遮住全部头发,即使到访或在伊居留的外国女子也不得例外。但爱美的伊朗女子却总有自己的办法,比如将上衣设计成紧身的式样,再配一条时尚的黑头巾,连宗教警察也挑不出什么毛病。如果忘了宗教这回事,到此地的外国人一定会觉得,这里是一个美女如云的地方,只是因为风尘太大,所以美女们只好把秀发包起来。

如果你想认识伊朗人,只要站在路口,摊开一张地图,装出迷路的样子,就会有伊朗人走过来问:需要帮忙吗?如果有空,他一定会带你参观他的家庭。小商小贩们静静地守在各自的摊位前,等待着顾客的到来。无论是当地人或是外国人,在小贩们摊位上购物,都会享受到同等的价格待遇。在伊朗千万不要问伊朗人他正在吃什么,因为他会毫不犹豫地请你吃。

中国企业拓展伊朗市场可以说是近几年才开始变得轰轰烈烈的。不过,中国企业的收获却不小。据说,德黑兰地铁的1至5号线,除3号线外,其他都由中国公司承建。

伊朗人对中国人一直非常友好。伊朗人如果一听说是中国人,马上会有很亲近的感觉。在德黑兰地铁里,我也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点,伊朗人友好地主动上来和我打招呼,称赞中国帮助伊朗修建了地铁。现在德黑兰地铁已经成为一个标志性工程,成为中伊关系友好的象征。

由于历史风俗相差太远,早先在伊朗生活的华人极其有限。改革开放前期,曾有一些不明内情的国人远嫁伊朗,但到伊朗后才发现自己甚至不是男方唯一的妻子。现在,一夫多妻在伊朗已不多见。随着两国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了解也在逐渐强化。伊朗大多数人对中国古老历史和文化以及中国近二十多年的经济成就抱有敬意,并因此提出了“向东看”,希望建立新的战略支点。中国与伊朗两个古老文明的交汇看来已是大势所趋。

德黑兰市坐落在山脚下,整个城市呈现着淡淡的土黄色,很少有绿色出现。跟国内听说的相似,这里的汽油特别便宜,每升汽油的售价仅仅是人民币0.5元左右,但水特别昂贵。由于“核危机”事件加上邻国的“伊拉克内战”,我一直以为整个城市应该是全民动员,如临大敌,到处是“深挖洞,广积粮“,但实际上整个城市平静得很。国家的经济也显示着很好的增长势头,目前最好的行业是地产业,属于要排队买房一类的,房价也是成倍成倍地涨,市中心的房价每平方米需要几千美金,这里的各类市场也是空前的繁荣,战争在他们的心目中其实很远,而且他们对于发生美伊战争的预期可能性出人意外地低,在我与他们交流中没有人认为会发生战争,认为这无非是一种政治游戏而已。

伊朗是伊斯兰教国家,对女性实施严厉的服装要求。所有身处伊朗境内的女士,不论是游客还是本地人,必须奉行。出发前,伊朗大使馆旅游指南的告诫行事:女生不能穿着显露身形的窄身衣服,上衣必须长袖并长过臀部,下身穿长裤或长裙,不能露出大小腿,头顶还须披上头巾,以遮掩头发。于是很多国内前去伊朗的女士,乖乖地把家里的宽身长衣与宽布裤带来。结果她们来到伊朗,这身阔袍大袖的打扮,往往成了街上最土的人。

世事不就往往是这样吗?外面的人紧张兮兮,但城内的人其实不当一回事。因为媒体的报道,我们的注意力被放大聚焦在最坏的一点上,但“还有许多其他的现实,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我在伊朗长大》的作者MarjaneSatrapi曾经这样说过。媒体的报道没有错,只是没有把所有实情都清楚表达。

我们要是把地球上的国家分为神秘与开放,伊朗肯定属于神秘的国度,关于它的消息本来就不多,又总围绕着核子武器。我们就是没多想过,伊朗的女生跟我们中国的女孩一样爱美,男生一样想要iPhone。伊朗绝不像沙特阿拉伯封闭,女生用不着全身盖上黑布。她们大都身形高挑,穿着收身的衣服,年轻人更爱穿窄牛仔裤,显得时尚好看。人性都爱美,伊朗女生虽然要戴头巾,但时刻都在挑战标准。头巾的颜色五彩缤纷,豹纹、斑马、碎花,你能想象的花款,街上都能看到。她们还特意露出前半头顶的头发,有的别上发夹。

打扮,便是在头顶盘起高髻,头巾盖在高髻上,乍看有如中国的古装打扮。伊朗的女孩还是很漂亮的,尽管全身被裹上黑黑的布,只露出脸,但夹杂东西方混合的五官显示着这里的女孩包容了西方分明的五官和身高,以及东方人均匀的体形。现在城市的女孩头巾不单单是黑色,更有不同的花纹和组合,尤其在一些漂亮的伊斯兰女孩身上,时装和头巾的搭配显得更加的高贵和俊俏。

伊朗女生从9岁开始须戴头巾,当地不止一个女生跟我说,她讨厌它,头巾缠人,夏天很热,不喜欢它很顺理成章。但上世纪30年代,当时的皇帝在游过土耳其后,看到同是伊斯兰国家的土耳其开放现代,女生无须受衣饰制约,回国后下令不准女士戴头巾,凡在街上看到戴头巾的女生,都会被抢去头巾。

这一激烈举动,引来很多人反对,不少女士感觉羞辱,有些从此足不出户。后来,女士可以按其所爱,戴与不戴都OK。但到70年代末的革命,女士又被迫戴上头巾。

今天伊朗大街上,十几岁的年轻女孩越来越勇敢地挑战着宗教教条。她们越来越多地穿上刚刚过膝盖的性感白裤子、高跟鞋、紧身的小夹克。还有不少女孩头发染成金黄色,涂抹浓艳的化妆品。

伊朗城市的夜色同样灯火辉煌,饭店里供应着丰富的食品。但这里没有我们熟悉的含酒精饮料,尽管在一些涉外的酒店里也出售啤酒,但这些啤酒是不含酒精的。同样色情在这里是绝对禁止的,没有酒吧,夜总会,卡拉OK厅,电视的频道很少节目也很单调,而且电视频道经常播放的是一些伊斯兰教的歌曲和祈祷仪式,看得让人直想睡觉。网络是被过滤的,中国本地的很多网络都是没法上去的,







































白殿风能治好吗
盖百霖副作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dt/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