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可以说是一切美好事物集合的代名词,从古至今在人的意识中早已将其根深蒂固的变成了一种超脱于现实一切消极与负面元素而呈现出的完美境界。就像影片最后出现在男孩手上的那束光一样,无论是生还是死,代表的都是一种希望。电影《天堂的颜色》透过一个盲孩无奈的残疾与苦难的经历,去展现出人性中最为自私一面的恶劣与丑陋性,以至于在被无限放大与具体化后,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挽回与弥补的悔意与遗憾。故事围绕着一个名叫穆罕默德的盲孩而展开,因自身的残疾穆罕默德只能被送往离家很远的特殊寄宿学校学习,待放假之时,父亲勉为其难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乡下给奶奶与妹妹们照顾,因为自己即将临近的再婚,为了摆脱穆罕默德这一障碍与包袱,父亲不惜无情的将穆罕默德送去学木匠,却也因此让无比疼爱穆罕默德的奶奶痛心疾首一病不起。奶奶死后,再婚的事也随之告吹,父亲只好将穆罕默德带回,却不料在回来的路上经历了一场浩劫。影片中通过写实的拍摄手法形象的呈现出了盲人真实的生存状态,例如影片一开始通过磁带中不同的声音以听觉的辨识度,开门见山就凸现出了本片中以盲人为主的这么一个重要的线索。同时也通过许多手部的特写镜头去体现出盲人生活的一种情景,其中就有一段是默罕默德通过声音与触摸帮助雏鸟重回家园的片段,让人感知到他的善良与纯真外,更多的则是一种心酸与不忍。值得一提是影片还利用了一些动物与自然现象作为一种后续的暗示与象征,例如奶奶将路边垂死挣扎的鱼放入水中(穆罕默德就好比是那条鱼,奶奶最终成为了解救他的那个人),卡在石缝中乌龟(喻示着父亲矛盾的心境与即将到来的灾难),以及从天空中飞过的鸟儿(喻示着最后默罕默德身心的自由),通过这些精心而富有寓意的设置,对渲染本片的意境与剧情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也使得影片显得更加的深刻而颇有一丝禅意。穆罕默德虽然看不见,但他还是很积极很乐观的生活,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认真与刻骨,可以让同龄的“常人”自愧不如,让老师大加赞赏。除了身体上这一无法改变的残忍事实,可以说他比同龄的人都要更加的优秀与卓越,但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为致命的缺点。当穆罕默德被父亲送去当学徒后,当着同为盲人木匠师的面,穆罕默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按照老师对于上帝的定义,穆罕默德随时随地不断地用触觉与听觉去感知周遭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寻着上帝的踪迹与存在。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上帝碰面,并质问上帝对于自己的不公。另外一层含义表达的其实也是对希望与美好生活的一种诉求。每个人都是没有选择的出身,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学会接受与妥协,但只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依旧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看着出没在身边的弱势群体,很多人都会对他们的不幸充满了怜悯与同情,却无法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在他们生活的过程中时常会涌现出来的那份彻底的绝望与痛楚。但看完这部电影,我相信通过穆罕默德至少会让很多人对身边的弱势群体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也会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与真心。在我看来,片中的绝对主角其实更加偏向于穆罕默德的父亲。因为自己难以抑制的欲望与对美好崭新生活的渴望,不顾众叛亲离与良心上的谴责,将自己的亲儿子视作沉重的累赘,就像一头失去了理智被欲望所侵蚀的野兽,一心一意发了疯般想要摆脱自己作为父亲的责任与义务,只想自私的过上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日子,但讽刺的是这种逼近灭绝人性的做法不但没有让自己如愿以偿,反倒还逼走了儿子逼死了母亲。其实客观的看,穆罕默德的父亲也是一个很可悲的人,从小就失去了父亲,后来又失去了妻子,上有老母下有三个儿女,独自承当起家庭的重任。其实这种看似散尽天良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被生活的重压与打击和命运的残酷所衍生出来的一种私欲,乃至于让人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会对他产生痛恨与鄙视的同时,也会带有一份理解与同情。就算命运再怎么不公,上帝再怎么残忍,生活再怎么折磨,都会有雨后天晴的一天。其实很多人都有种很贱的领悟能力,往往都是要等到失去了之后才会懂得珍惜与悔悟,片中的父亲也一样,就在穆罕默德落水的那一刻,傻老爹才恍然大悟,瞬间脑袋开窍般,感知到了身为父亲的的天性与那份无法割舍无比珍贵的血缘关系。但父亲最后的醒悟是及时还是为时已晚,导演留下了一个悬念,也可以说是把决定权扔给了观众。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影片最后导演对穆罕默德手部的特写,一束耀眼的光芒环绕在微微颤动的手上,无论是天堂的光束,还是生活的希望,但总归都是一种正面而美好的象征

赞赏

长按







































白癜风可以治愈吗
北京哪个专家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dt/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