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名丰腴圆润、美艳动人的宫廷舞女,身着纱衣,面画“斜红”妆容,衣袂飘飘地出现在聚光灯下。或嬉笑,或打闹,或嗔怒,人人俏皮可爱。这不是穿越剧,而是河南电视台播出过的一个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的原型之一是河南博物院馆藏的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伎乐女俑一组8人,每人均为长方形面庞,盘髻发饰,身着朱彩,长裙至地,外罩绿彩上襦,裙腰高束胸际,裙带垂于腹前或腋下,跽坐长方形席上,裙裾铺地,手中各持乐器。七位坐姿伎乐女俑手执的乐器分别是曲颈四弦琵琶、直颈五弦琵琶、横笛、觱篥、排箫、箜篌、铜钹,一位伎乐女俑击掌打奏节拍,演奏的姿态十分生动。

△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年出土于安阳市张盛墓。现馆藏于河南博物院。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的出土,表明唐代坐姿伎乐表演的形式在隋时已见雏形。

文物虽是一件“死”的东西,背后却是“活”的文化。一场舞蹈演出,让河南博物院的文物“活”了。“活”了的文物有血有肉,撩拨着我们的神经和思绪。每个文物背后都有故事,或是一个人物,或是一个恢宏的朝代,或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文物让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它是我们的祖先生活过的证明,它让数千年的历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

01

需要我们保护的,可不仅仅是文物

甘肃省博物馆有一件著名的馆藏文物,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该器物也许和原始宗教祖先崇拜有关,或是母系氏族崇拜的“祖先神”。这是在甘肃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上千件陶器中唯一塑有人像的彩陶瓶。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早期彩陶中的代表性作品,因它罕见的史前人首立体雕塑形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成为甘肃省博物馆外展率和被引用率最高的一件文物。

年是仰韶文化发现周年纪念。年前的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发现彩陶,他对比中亚安诺遗址出土的彩陶,认为仰韶彩陶与西方彩陶有同出一源的可能,便有了仰韶文化从中亚传播而来的假说。安特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于年前往青海、甘肃等地考察。在随后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与助手发现了49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遗址,命名为“甘肃仰韶文化”。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现馆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该陶瓶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约年。

甘肃、青海地区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艺技术更为先进,却很少见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当时中国没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安特生公开发表了发现和推断,提出了“中华文化西来说”。这个说法不知刺痛了多少中国学者的心,但因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反驳,在当时几乎成为定论。

这个所谓定论的谜底,正静静地躺在土层的下面等待着被揭开。年,穿着中山装的夏鼐来到了甘肃,他和向达在清理辛店齐家坪遗址时,注意到灰坑的表土和填土里有几片黑色花纹的彩陶,图案和陶质皆与齐家彩陶大相径庭。这次发掘,从地层上证明了齐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以此为基石,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正确年代序列被建立。夏鼐也将安特生定义的“甘肃仰韶文化”改名为“马家窑文化”。

△新石器马家窑文化代表性器物:变形蛙纹彩陶罐

年到年,河南发掘了庙底沟遗址和三里桥遗址,两个遗址都分为两期,而第一期都同属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具有从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特征,三里桥二期则属于龙山文化。由此证明了仰韶文化是中原龙山文化的前身,彻底打破了安特生的“中国文化西来说”。

仰韶文化的陶片只是中国众多文物的切面。这些文物以确凿的证据打破了西方考古学界的傲慢与偏见,反驳了西方学者的草率定论。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我们保护文物,不仅仅是保护传统文化,更是保护我们的历史。

02

古人的生活,和今人一样丰富多彩

说起文物的意义,话题显得严肃又沉重,但其实文物也有时髦的一面。

潮流是个轮回,就拿女性的穿着打扮来说,唐代的女性有假发(义髻),明代的女性穿高跟鞋——考古学家们在北京定陵明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的墓中挖掘出了大量的衣服和鞋,在19双鞋子中,有11双尖头凤足高跟鞋。而在敦煌壁画里可以看见各种款式的挎包,放在今天,样式也毫不落伍。

70年代,在洛阳南郊还出土过一件细颈玻璃瓶,经过化验为钠钙玻璃,研究者认为这是在地中海沿岸及伊朗高原被普遍使用的香水瓶。即便到了今天,香水仍旧是时髦人士的必备单品,看来我们的祖先也走在了潮流前沿。

透过文物,我们得以管窥古人的“衣品”,也会发现,古人的都市生活——即便没有网络,没有现代化的餐饮和娱乐设施,也同样丰富多彩。

△唐三彩牵引胡人俑,馆藏于洛阳博物馆。胡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绿色大翻领黄色长袍,腰束布囊,足穿黑色长靴。粗眉垂眼,嘴角下垂,双手曲置胸前作牵引状,头与身体微右扭,眼睛向上看向右后侧高大的马或骆驼。

在唐代,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第二大城市。商贸发达,设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其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带来了西域的商贾、文化和生活方式。那些唐朝人没有见过的商品出现在市集上,都被冠以“胡”名:胡琴、胡笳、胡饼、胡椒、胡桃,胡豆、胡萝卜、胡麻……对外来文化包容的洛阳人,喜爱着胡装、食胡食、奏胡乐、跳胡舞。

洛阳曾出土的众多造型各异的三彩胡人俑,就见证了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下,唐朝人衣食住行、娱乐生活等各方面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文物应该古朴又端庄。但随着一些文物从博物馆的陈列品走向了网络平台,人们发现文物不仅“时髦”,也有许多有趣的巧合,和今人的生活存在某种联系。

△年前小陶猪,现馆藏于三星堆博物馆。造型讨喜,先见其眼,身材圆润,鼻孔圆圆,粗糙的陶胎不减憨态,斑驳风化磨不灭千年前的笑意嫣然。

在近年三星堆联合遗址考古发现中,有一个小陶猪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小陶猪外形酷似某款著名手机游戏的小猪形象。而更为凑巧的是,三星堆博物馆的另一件馆藏文物青铜大鸟头酷似同一游戏的另一个大鸟主角形象。网友们在微博上打趣说:“三星堆再努努力,凑齐主角就可以‘申遗’了。”

小陶猪只是三星堆考古中的一个趣闻。三星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考古发现,它的发掘将数千年前的灿烂展示在我们面前,把四川地区的文明史向前推进了多年,又证明了四川的古代文明并不像史书记载的那么野蛮、落后、闭塞。恰恰相反,早在西周时期,四川和处在关中的周王朝就有很紧密的联系,这打破了人们固有的《蜀道难》里写的蜀地“不与秦塞通人烟”的概念。

△商中期罩金面青铜人头像。年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出土。三星堆的青铜雕像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商代青铜人物雕塑及中国早期关于偶像崇拜的空白。

蚕丛、柏灌、鱼凫、杜宇、蜀王,一个个传说中的名字浮现在耳畔。那些中原地区从未见过的造型:青铜纵目面具、青铜人像、青铜神树,均因夸张的外形,奇特的风格,充满了异域的神话色彩,被世人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js/10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