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国际上很少有外蒙古的新闻存在感比
中国有年的悠久历史,从黄河之滨的一个小部落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国。虽然历史书上有中国各个王朝的疆域图,但中国古代的疆域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基本规律是当王朝初期至盛世时,军力强大,经济富足,国土就会迅速向周围扩张;而等到这个王朝的盛世一过,疆域就会急剧缩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所继承的,其实是清朝所奠定的疆域。到近代开始的道光末期,清朝仍然是拥有万平方公里的大国。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随着清朝国力的衰退,不可避免地对周围控制能力下降,于是我们失去了很多国土。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些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故土的国家,比如今天的朝鲜和越南;因为各种原因经常上国际新闻。同时和我们的接壤的国家,比如缅甸、印度、巴基斯坦,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唯独从我国分裂出去的最大一块土地-蒙古国,一年都上不了头条。那么为什么同样是中国的邻国,也是曾经中国的故土;蒙古国的存在感如此之低,或者说蒙古国怎么就没有上新闻的资格呢?蒙古国国旗热搜榜上的常客,几家欢喜几家愁要回答为什么蒙古国很少上新闻,可以先来看一看那些经常上新闻的国家是个什么状况。每天打开国际新闻,排在第一梯队的,当然是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首要原因不外乎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有话语权。这些国家的政府随随便便说一句话,都可能在其他国家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各个国家通讯社都会派出大量的记者,随时将这些国家的风吹草动传回去国内。第二个原因,就是现在的中美关系急剧恶化。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超越日本直追美国;欧美国家开始着急,于是开始变本加厉地遏制中国。不是同中国搞贸易摩擦,就是在中国周边擦枪走火;再不就是支持“藏独“”“疆独”等分裂势力恶心中国。那么这些国家做出的任何不利于中国的事情,我们媒体都有义务第一时间传回国内;让广大人民见识一下西方国家的丑恶嘴脸,增强同他们斗争的信心。中美对峙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那块地方几乎就没太平过。尤其是从年巴以分治之后,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爆发过五次中东战争。但是以色列再能打,既不能把巴勒斯坦人都灭掉,又不能把他们全赶跑。美国则一直利用以色列,来捣乱中东局势。这样一来两国每年都要发生几次整体规模不大,但却吸引眼球的冲突;因此巴以问题是个常客。印度和巴基斯坦冲突的情况大同小异,都是英国撤离时留下的祸根。双方打了这么多年,谁也无法快速取胜;所以只能是大战争没有,小冲突不断。再不就是非洲某些国家长期战乱,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经常冲突。这些国家能够成为国际新闻的常客,绝非其心甘情愿;若有选择,这些国家的老百姓宁可一天不上新闻,也不愿意生活在战乱当中。中国南海然后就是中国的邻国,或者是和中国有重要经济关系的国家。前者比如说越南政府,经常在南海问题上耍小聪明。而伊朗关系到中国的能源安全,美国和伊朗在海湾地区稍微发生一点摩擦,就可能影响国内的油价变化。所以伊朗虽非中国邻国,也并没有处在战乱当中;却也是新闻常客。蒙古国的农牧业那么蒙古为什么上不来新闻?首先蒙古绝非发达国家,虽然做了近70年“前苏联第16加盟共和国”;但是苏联并没有像当年援助中国那样,再搞个蒙古版的“工程”。所以蒙古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以农牧业和矿业为主的落后国家。第二由于蒙古国夹在中俄两个世界大国之间,只要中俄不发生冲突,蒙古国事实上处在最安全的状态;某种意义上来说,蒙古国根本就不需要军队。至于第三个原因,虽然蒙古国曾经是中国的故土,理论上来说蒙古国人和内蒙古的蒙古族也算是一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蒙古国跟中国的关系非常冷漠。双方的人员和经贸交流,远远少于中国同俄罗斯或东盟国家之间的交流。这样一来,蒙古的新闻就显得毫无价值了;国内媒体就是天天报道蒙古人的日常生活,也根本没有几个人会去看。蒙古的新闻根本没有什么吸引力,自然在国际新闻上就没有位置了。同样有两个强大的靠山,蒙古远不如哈萨克斯坦因为很少上新闻,我们多数人对现代蒙古国的了解,甚至都不如在历史课本上,对于曾经那一片游牧民族的乐土的了解。今天的蒙古国面积.6万平方公里[1],在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前是世界第一内陆国。人口自年后虽有所增长,但目前人口大约只有万。相比之下,作为第一内陆国是哈萨克斯坦,拥有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人口有万之多。同样是中国和俄罗斯的邻国,为什么蒙古会比哈萨克斯坦差这么多呢?首先看第一个原因。虽然蒙古和哈萨克斯坦自古以来都是游牧民族的乐土,但是二者的具体地理环境差距太大了。蒙古大戈壁蒙古大漠严格说应该是蒙古大戈壁,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块戈壁地带。戈壁就是身处内陆的岩石地带在长期的风化作用之下,变成了类似沙漠的地貌。然后岩石风化之后所形成的较细的土,都被风吹到今天的黄土高原;而留下来的都是风吹不倒的大块砾石,也就是今天戈壁的主要形态。蒙古的地理最吃亏的地方,就在于它的南面相对比较温暖的地方是蒙古大戈壁。再往北由于能够接受到来自北冰洋的气流,所以存在大片的草场。如今蒙古国大部分人口都生活在其国家北部,乌兰巴托集中了全国近一半人口。虽然蒙古国北部降水较多,水草鲜美适合放牧。可是冬天实在是太冷了,暴风雪严重的影响了牧民和牲畜的安全。从发展牧业或农业的角度来说,蒙古的环境远不如身处中亚,冬天没那么冷,降水也要丰富得多的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人口聚集地而且经济数据也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同样努力发展农业,哈萨克斯坦一年的粮食产量能达到万吨[2];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哈萨克斯坦人能分到一吨的谷物。相比之下去年蒙古的农业相对来说还算是大丰收,但是谷物不过43万吨,土豆也不过24万吨。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都跟哈萨克斯坦差距太大。所以从发展农牧业的角度来说,蒙古先天就比不上哈萨克斯坦。有人说靠农牧业只能让老百姓不饿肚子,怎么可能富起来的?那么要想富就得挖矿了。偏偏在这件事情上,蒙古吃的亏更大。蒙古拥有80亿桶石油,0亿吨煤,20亿吨铜等地下财富。但是蒙古的石油,目前开采率微乎其微。这一方面是因为在苏联时代,蒙古可以得到非常廉价的石油供应;另一方面是因为蒙古在年后才开始勘探石油资源,受制于地质条件进展缓慢。煤矿资源蒙古的煤倒是很多,也易于开采;偏偏中国和俄罗斯都是世界产煤大国。也就是说即使蒙古将煤炭大量开采,也很难通过出口中俄换个好价钱。至于其他的矿物虽然多,但偏偏中俄两国都不怎么急需。简单说蒙古无论开采什么矿藏,由于只有中俄两个国际买家;它根本就没有定价权。哈萨克斯坦在开采地下财富方面,却能够开怀大笑。其实哈萨克斯坦在前苏联时期经济状况也非常不好,每年都需要苏联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苏联解体之后,哈萨克斯坦经济也一度非常困难。但毕竟和俄罗斯比船小好掉头;在经历了一段的混乱之后,经济开始开始走上正轨。苏联解体哈萨克斯坦有一个巨大的地理优势,那就是其为里海沿岸国家。目前里海是继波斯湾之后,第二大石油富集地区。阿塞拜疆的巴库,早在沙俄时期就已经是欧洲重要的能源基地。哈萨克斯坦在上世纪90年代之后,勘探出的石油储量高达48亿吨;通过大规模开采里海石油,很快就成为了石油输出国之一。而且哈萨克斯坦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其距世界石油的大客户,欧洲非常近。从里海开采的石油,只需要很短的管道就能够运到出海口,再通过油轮运往南欧地区。所以哈萨克斯坦通过开采石油,赚得盆满钵满。油轮要说在经济层面,蒙古跟哈萨克斯坦还有一点相似之处的话;那就是这两个国家都过于依赖农牧业和矿业,工业发展水平都不高。当然要想让他们成为工业大国,似乎有点不现实;毕竟全世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掰着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相比之下,蒙古的矿业开采过于原始;因此也就几乎没有矿产加工工业。相比之下哈萨克斯坦毕竟是有巨大的油田,还是可以发展石油化工的;然后再利用炼油业的利润,去发展一些别的矿产品加工业或制造业。这样再过十几年,哈萨克斯坦的工业体系或许可期;可蒙古国就很难有翻身的机会。哈萨克斯坦百年的孤儿状态,迷茫的民族精神虽然到目前来看,蒙古想要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国家完全不现实。但是有句话叫“远亲不如近邻”,更何况蒙古毕竟是从中国独立出去的;也算是沾亲带故。那么如果其虽然穷,但跟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中国的媒体也愿意花点心思,关心一下这个当年的穷兄弟。可是偏偏蒙古国政府经济搞不上去,却玩起了反华的歪心思;试图利用西方国家的影响力,抗衡中俄两个大国。这个想法实在让人匪夷所思,不由得联想起二战之前,波兰妄图借英法来对抗德国和苏联。很多中国人都会好奇,为什么中国的蒙古族是56个民族之一,和汉族、满族等民族关系非常融洽;而蒙古国的蒙古人跟中国关系这么差,甚至有些反目成仇的意味。要想明白这一点,可以从地理、历史和俄国这三个因素来进行分析。第一个就是地理上的因素,也就是上文曾经提过的蒙古大漠。蒙古大漠的存在,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一个巨大的地理缺陷。二战后虽然蒙古大漠自然环境恶劣,对游牧民族也是死地;但同时也为游牧民族提供了一道地理上的安全屏障。任何一个民族生活在蒙古高原,其自身的实力强大就可以越过大漠,到达今天的内蒙古草原发展壮大,甚至入主中原。而一旦南边的中原王朝恢复国力,游牧民族自身又陷入巨大的内乱;中原王朝就可以北伐,将其赶过黄河,甚至彻底赶出今天的内蒙古。但是再往北,麻烦出现了。游牧民族赶着牛羊。可以较顺利地通过大漠。只要过了大漠,这些幸存下来的人和牲畜就能活过来。可中原王朝的军队却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畜力,运送饮用水和干粮;即使能够越过大漠,那么到了漠北草原还是一筹莫展。而且跨越大漠的后勤补给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远远超过深入漠北的军队。成吉思汗著名的“封狼居胥”“燕然勒石”之后,中原王朝的军队再也没有深入漠北;就是受制于这个后勤困局。地理阻隔造成了漠南和漠北都叫蒙古族,但是他们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思想隔阂。当年成吉思汗用武力吞并了其他蒙古部落,才成为了统一的蒙古民族[3]。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改变他们的文化结构,也是因为蒙古族并没有出现孔子和孟子那样的大思想家。因此当蒙元被明朝打回蒙古高原之后,其又恢复到了之前的那种部落状态。随着时间推移和交通不便,双方的隔阂很快重新出现。因此在明清时期,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之间的联系,都比不上和长城以南的汉族联系密切。由漠北蒙古发展而来的蒙古国,就不可能对中国有太深的感情了。地理的局限无法改变,更可怕的是历史上的隔阂。偶尔看到新闻,说现在蒙古国民族极端主义非常严重,经常出现排华辱华的恶性事件。这些蒙古国民族极端主义者排华的根据之一,就是历史上中国政府欺负蒙古人。提到这一点,很多人会想到蒙元入主中原,再被汉人赶回去的往事。明朝开国之初,蒙古势力被赶回蒙古草原。之后几百年蒙古未能再次南下,直到满清崛起,通过满蒙联姻的方式蒙古军队第二次南下;并成为了当时中国的统治阶层中的一部分。但是满蒙联姻,可不是所有蒙古贵族都参与的。事实上在明朝末年所出现的漠南、漠北、漠西三大蒙古族群当中,只有漠南蒙古享受到了满蒙联姻的好处;这也是为什么内蒙古人能够认同中华民族观念的根本原因。而漠西蒙古主力的准葛尔部,几乎在乾隆发动的战争中全灭。漠北蒙古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国,他们跟清王朝使实际上处在一种臣属关系。中原王朝对外蒙古并没有内蒙古那样的优待,反而派军队把守外蒙古的各个交通要道,严禁外蒙古各部随意接触。同时清朝统治者,还不遗余力地鼓动蒙古人信仰喇嘛教;从而起到既削减蒙古人的血性和战斗力,又控制漠北蒙古人口增长的目的。因此从清朝建立到清朝灭亡,内蒙古的人口在翻翻;而外蒙古的人口却下降了。再加上清末政府病急乱投医的新政严重损害了蒙古人的利益,成为今天蒙古国民族分子反华的依据。而提到外蒙古独立,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知道是跟俄国有着莫大的关系。这个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但当苏联最开始试图将苏联的那套政治经济模式复制到蒙古,遭到了大地主和宗教人士的强烈抵制。于是斯大林就授意蒙古人民革命党搞“大清洗”,将地主和僧侣阶层消灭殆尽;之后蒙古开始了全盘俄化。比如强行将原来的蒙古文字改为西里尔字母,推广俄式生活;甚至直接插手蒙古国高层的人事变动。虽然出于避免同中国发生冲突的考虑,苏联并没有将蒙古国纳入自己的国土;但是苏联对蒙古国的全方面的渗透和改造,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斯大林当年消灭地主和僧侣阶层,解放了蒙古国的生产力,但也消灭了同中国有巨大联系的那一部分人。从年到年,外蒙古的高层都是亲俄者;自然同中国的感情逐渐消失了。今天的蒙古从统治者到普通牧民,基本都不会认同中国曾经是他们的母国这一理论。对于蒙古国的民族主义学者来说,成吉思汗的辉煌时代已经再也回不去了;后来的俄国虽然促使了蒙古国实现了发展,却几乎灭亡了其自身的蒙古文化。这样一来出现了祖宗靠不住,中国靠不住,俄国不住的情况。基于这样的奇葩心理,蒙古国这几年非要搞什么第三邻国,试图能实现外交独立性。所以蒙古国跟中国的关系,也就只能是维持现状。某些网站上出现什么“外蒙投票回归中国”纯属子虚乌有,而中国想要收回外蒙在几十年内也绝无可能。黯淡的未来,蒙古生态可能发生大新闻蒙古国长期游离在国人的视线之外,直到北京等大城市突然之间刮起了十几年不遇的沙尘暴。一时间大家都纷纷质疑中国这些年植树造林,怎么会产生沙尘暴;但是很快中央气象局就发布消息,称沙尘暴完全是从蒙古国来的。很快有媒体称蒙古国境内的沙尘暴造成了几十人伤亡,成为了近几年来少有的一次上头条的蒙古新闻。而比这沙尘暴更可怕的是,目前蒙古国的荒漠化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蒙古的沙漠化之所以在近几年如此加速,第一个原因是全球变暖。正是全球变暖导致蒙古的南部更加干燥,而且春天风也更大;自然出现了强沙尘暴。而人为因素却是蒙古政府不可推卸的。在苏联时代蒙古就积极发展农业,虽然农业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却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对草原的破坏。同时发展农业需要更多的水,也严重破坏了蒙古的生态平衡。沙尘暴和农业相比,畜牧业对蒙古的破坏更加惊人。年后蒙古经济开始私有化,但是受制于游牧经济的特性,蒙古只对畜群进行了私有化,对草场却没有私有化划分。这就意味着每个牧民要想获得经济最大化,那就必须多养羊;至于草场被破坏就成了跟与自己无关的事。这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所提到的“公地悲剧”。同时又由于蒙古的羊肉只能在国内消化,蒙古市场上的羊肉价格非常便宜;但就意味着牧民想获得更多收入,就只能多养羊。而多养羊所造成已有的草场破坏,又意味着需要破坏更多的草场来养羊,形成了一个死循环。长此以往,蒙古的草场都将荒漠化,生态崩溃也不是杞人忧天。蒙古国的草原蒙古国的现状可能让很多中国人感到唏嘘,但是由于蒙古目前是主权国家;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既无力,也不愿过多干涉其内政。所以我们更多的只能是在两国平等的情况下,尽量在农牧业和采矿业方面进行一点合作。蒙古这个国家未来是欣欣向荣,还是堕落深渊;我们唯一能做的只能是冷眼旁观了。参考文献[1]蒙古国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大使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js/802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产业动态世界猕猴桃产业发展及鲜果贸易
- 下一篇文章: 伊朗总统大选将开启强硬派时代伊朗驻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