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消息丝绸之路与中国伊朗关系
“丝绸之路与中国-伊朗关系” 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 王金岩 年5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丝绸之路与中国-伊朗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西亚非洲研究所共同承办。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京清,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中东学会名誉会长杨福昌、中国政府首任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王镭、副局长周云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杨光、党委书记王正、副所长张宏明以及伊朗国际研究和教育中心主席哈迪?苏莱曼普博士(Dr.HadiSoleimanpour)率领的伊朗专家代表团。有来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人民日报》社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欧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学者约60人参加了为期一天的学术研讨活动。研讨会开始之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京清副院长会见了前来访问的伊朗代表团团长哈迪?苏莱曼普博士。大会开幕式由西亚非洲所所长杨光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京清副院长和伊朗国际研究和教育中心哈迪?苏莱曼普主席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王京清副院长在致辞中欢迎来自“丝绸之路”西端的文明古国——伊朗的专家和学者们,齐聚美丽的北京,共同探讨在新时期重振“丝绸之路”,推进中伊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在历史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伊朗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纽带,双方友好往来不仅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繁荣,而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古代“丝绸之路”见证了中伊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中伊两国携手发展,相互支持,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了战略依存关系,共同致力于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中伊两国都有重振“丝绸之路”的共同愿景,同样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今年1月22—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伊朗进行了成功的国事访问,将中伊关系推向新的历史高度,标志着中伊关系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今天的研讨会,将为推动中伊友好关系和民心相通做出贡献。他还简要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伊朗学术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等情况。伊朗代表团团长哈迪?苏莱曼普主席在致辞中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他们的邀请,并高度评价中伊学者之间交流的重要性。他强调,中伊友好关系和高层往来已经达到更高水平,中国和伊朗在国际事务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两国都需要更多的交流,既包括高层的,也包括民间的,并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中国和伊朗需要共同打造一种亚洲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独立、自由的伊朗和强大的中国对亚洲是有益的。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亚洲是至关重要的,伊朗处在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因此,中伊作为亚洲大国,双方能为实现亚洲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此次研讨会分为三个时段,围绕“‘丝绸之路’与中伊历史文化交往”、“‘一带一路’与中伊战略伙伴关系”、“‘一带一路’与中伊合作新领域”等三大议题,中外专家展开了探讨和交流。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研究院院长李绍先研究员主持了第一时段“‘丝绸之路’与中伊历史文化交往”的研讨,先后有六位专家作会议发言。中国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中东学会名誉会长杨福昌作了题为“‘丝路’精神推动中国-伊朗关系持续发展”的发言。他回顾了中伊交往的历史,指出“丝路”是和平、交流、互惠、发展之路。近年来,中伊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在政治方面中国秉公促和,在经济方面中伊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大,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中国连续六年成为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习近平访问伊朗进一步加深了两国的交流和友好关系。未来,中伊将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人文交流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提升合作水平。伊朗国际研究和教育中心主席哈迪?苏莱曼博士在发言中从四个方面阐释中国与伊朗为什么应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开展合作。第一,文明价值。西方价值观并不是世界完全所需,世界也需要东方价值观。中国与伊朗都是重要的亚洲国家,我们的重要任务是寻求亚洲的共同价值。第二,和谐发展。它既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国家间的和谐。中国与伊朗需要协调立场,提高解决地区问题的能力,促进亚洲内部以及与外部的合作。第三,中伊是地区稳定的合作伙伴。地区的稳定是通过发展获得的,而非地区国家间的竞争。第四,中伊共同反对恐怖主义与极端主义。伊朗认为,不同民族间的和谐共存是和平与发展的基础。当前极端主义在亚洲一些国家内肆虐,因此,希望开展共同针对极端主义的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学院院长程彤教授作了题为“中伊文化关系发展的潜力与机遇”的发言,分析了中伊文化关系的现状。在文化交往的精神和制度层面,中伊文化都具有深厚性和包容性;中伊文化发展的机遇源自于两国各自的发展要求和外部发展情况;中伊文化发展和交流的深入推进,需要加强宗教对话、互设研究中心、增加留学生奖学金名额、增加媒体、译著交流、增加网络合作等方式。德黑兰大学亚洲地区研究副教授HeshmatSadatMoinifar博士作了题为“‘一带一路’的文化解读”发言。她分析了“丝路精神”及其文化背景,在“五通”中如何推进人与人的联通尤为重要,例如,促进双方间的旅游,建立城市间联系,加强媒体、环境保护、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以及智库间的交往与合作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李锦绣研究员作了题为“银币贸易圈与白银贸易圈——波斯银币在唐朝的不同命运”的发言。她介绍了萨珊银币在中国的传入、使用、换算及其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不同命运,进而分析了古代中国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西域的经济差异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穆宏燕研究员作了题为“《玛斯纳维》在中国东乡族中的传颂”的发言。她通过在甘肃东乡进行实地调研所掌握的一手材料,以图片、视频等丰富的形式介绍了《玛斯纳维》在我国东乡族中的传诵等,说明当前我国西北地区宗教文化交流等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殷罡研究员主持了第二时段“‘一带一路’与中伊战略伙伴关系”的研讨,先后有六位专家作会议发言。德黑兰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SeyedMohammadAliMousavi博士在发言中指出,和平与安全是发展的基础,中国与伊朗共同面对恐怖主义的威胁。丝路战略的成功只能在和平、安全、稳定的情况下实现。他介绍了伊朗经济发展的两个计划,即“十年规划”和“五年计划”。“一带一路”是本世纪最大的政治经济。中伊合作的特点是:政治上,两国都是独立的;经济上,两国具备开展合作的领域有投资、铁路、运输项目、能源、技术等。因此,中伊通力合作,将会共同受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林聪研究员作了题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动力、基础和挑战”的发言。重振“丝绸之路”一方面需要建立新的丝路观,另一方面也要为重振“丝绸之路”注入持续性动力,而内在发展需求是中国与中东各国重振“丝路”的动力。中国与中东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基础包括共同的历史认知,不断扩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以及相应的诸如丝路基金、亚投行等国际机制。但是,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诸多挑战,既有观念层面的,也有地区安全方面的,诸如极端主义泛滥,西方介入中东导致冲突迭起,还有中东国家法制环境不完善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一带一路”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乌克兰研究室主任赵会荣副研究员作了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的发言。她分析“一带一路”具有和平性、开放性、公平性、包容性等特点。“一带一路”有利于周边国家发展,其原因是:为周边国家提出的公共产品;打开交通枢纽;提供融资机制,利于中亚国家获得外部投资;通过推动国家间的合作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利于进一步提升中亚地区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作了题为“充实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的发言,指出中伊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逢其时,并有几大推动因素:中伊间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国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中伊加强合作,伊核协议的达成为伊朗打开了通向世界的一扇窗,中伊都有复兴丝绸之路的愿望。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具有长期性、全面性、全局性和战略一致性等特点,未来中伊全面伙伴关系应着力的方向和领域,主要有政治合作、国际和地区事物上的合作、能源合作(能源+的模式)、产能合作、互联互通、科技合作、安全合作,以及人文方面的合作等。中伊合作有助于推动亚洲共同体建设。伊朗亚洲研究资深专家AlirezaKhodaGholipour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伊是古老的合作伙伴,如今双方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中伊关系中,美国扮演了重要而负面的作用,但是,中国仍然可以在伊朗和平利用核能中发挥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伊朗是陆上和海上“丝路”的重要国家,伊朗将成为最大伙伴,新形势下中伊双方应发挥潜力,共同应对极端主义威胁,深入推进经贸和人文领域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鞠维伟助理研究员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发言。他介绍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间关系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优势和难点,中东欧各国的诉求不同,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治疗白癜风的专家白癜风初期如何治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tp/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消息伊朗最古老油田产量或大幅提高
- 下一篇文章: 会议消息陕西师范大学举办伊朗历史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