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马香玉。

不久前,甘肃白银马拉松发生事故。

致21人遇难。

成为马拉松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单次比赛。

遇难者包括了梁晶、曹鹏飞、黄印斌、李全旺、胡丽和吴攀荣等跑圈名将。

其中最令人唏嘘的是,残运会冠军,黄关军。

黄关军是个聋哑人,在山上失温、濒死的时候,连呼救都没有办法。

参加比赛前,他曾答应父亲满了34岁就不再跑步。

还有一个月他就满34岁了。

但他再也无法活过来,继续余下的人生。

叫人异常痛心。

这也让香玉想到了一部国产老片,说的也是一个残奥会冠军的故事——

《黑眼睛》

主人公叫丁丽华,由陶虹扮演。

她是盲人。

一双水汪汪的桃花眼,满满的胶原蛋白,总是精神气很充沛的样子。

别人开玩笑,「要是她看得见,一定很多人追」。

从盲校毕业后,哥哥嫂嫂给她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也是盲人。

嫂嫂说那人有房子,有存款,跟他过有生活保障,起码日常吃喝穿用不成问题。

哥哥夸他胡琴拉得好,差不多是能上剧团的水平,平时还能听来解解闷。

除了哥哥嫂嫂介绍的优点,他的缺点也显而易见。

长相平庸、身材发福、年纪比较大,而且除了拉胡琴好像也没有别的业余爱好。

丁丽华不排斥胡琴,甚至有点欣赏那悠扬的琴声。

但她一想到这辈子都要在琴声里度过,就感到特别受不了。

换言之,她不愿意自己的人生就此被一桩婚事框死了。

哥嫂看出她的态度,很是不解:

「你说吧,就你这样的,你还想找一个什么样的?」

「跟你找对象,你不同意就算了,说你两句也不行了。」

他们没太多恶意,只是想在有限的条件下,给她找一个合适的人,让她余生过得舒坦些。

但她心里别扭得很,觉得哥嫂让她嫁人,是想快点摆脱这个拖油瓶罢了。

有一天,她和哥哥在自行车上发生争吵,一气之下跳下了车。

然后,偶遇了正在带队跑步的运动队教练。

教练发现了丁丽华的运动天赋,把她招进了队里。

就这样,一个差点嫁人相夫教子的盲女孩,误打误撞成了残疾人运动员。

作为一个盲人,她在日常会遇到很多困难。

好端端地顺着盲道走路,也会被路上乱停的车辆吓一大跳。

成为一个专业运动员,需要挑战的东西就更多了。

最基础的是搞清方向,知道左右边有什么障碍物,如何在奔跑的过程中不跑偏。

还有高抬腿训练,掌握正确的呼吸节奏、摇臂频率。

教练看好她的潜力,让她承受比其他运动员强度更大的训练。

一旦有偷懒的小心思,她就会被厉声喝斥:

「怎么回事?这里是运动队,不是你们盲校,你是不是不想练了?!」

之前拉胡琴的相亲对象和她见面,劝她回心转意。

「搞体育那东西累人,嫁给我,我养你」。

越是听到这样的话,她越不想放弃,更加卖力地训练。

在日复一日枯燥艰苦的训练中,她对教练产生了感情。

放佛,教练是引领她成长的一束光。

她对教练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情,更像一种依赖。

但她不能追求教练,因为教练已经有了女友。

另一边,一位名叫刘义(何冰饰)的男生在追求她。

刘义是她的青梅竹马,对她的视力障碍毫不介意。

小时候两人住在一条胡同里,上学放学都是刘义接送她。

但她对刘义只有感激之情,并不想和他发展成男女关系。

丁丽华对教练的爱,是一种「希望成为健全人」的渴望。

当她渴慕教练而不得的时候,越发讨厌起双目失明的自己。

甚至想要放弃比赛,做回一个平平凡凡的瞎子。

教练比她更明白比赛的意义。

它不能改变残疾这个既定事实,但它能为她带来另一种可能性。

你是瞎,你就是当上冠军,

你也看不见这个世界。

但这个世界会看见你!

在教练的鼓励下,丁丽华重新训练。

在市区伤残人运动会上,拿了百米跑第一名的好成绩。

这只是开始,后面还有规模更大的比赛等着她...

少有人知道的是,陶虹曾经是一名运动员。

11岁,加入北京花样游泳队,平时每天都要在水里训练六七个小时。

后来陆续拿过全运会花样集体游泳亚军、中国全国游泳锦标赛单人花样游泳季军、世界游泳锦标赛集体花样游泳第六名。

20岁退役,被姜文选中出演了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

《黑眼睛》是她出演的第二部电影,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

或许得益于早年的运动员经历,她把一个盲人运动员演活了。

在她身上,你看到的不是残疾人的无力和脆弱,而是一股生猛的「蛮劲儿」。

比如,洗头的时候,嫂嫂嫌弃她动作太重,水花溅得满地板都是。

她嘟了嘟嘴,动静更大了:「不就是瞎子吗?谁看见呀?不洗了!」

比如,教练在路上发掘她时,在她眼前挥了挥手指,脱口而出:「你是个瞎子?」

她一生气,直接推了教练一把,教练滚下了小山坡,淹到了水里,湿成落汤鸡。

比如,教练的女友参观他们训练,感叹这些人多可怜啊,让他们慢慢跑吧。

她小声嘀咕了一句:「真够讨厌的,你说我可怜就是骂我!」

在教练看来,她这样的个性就是当运动员的料。

残疾让她形成了强烈的自尊心,她告诉自己必须不断进步,才可以证明自己不是无用之人。

于是在练习举重时,教练规定别人用三片杠铃,她扛四片。

她也没有什么怨言,哼哧哼哧地连举了二十次:「有什么了不起,做就做呗!」

丁丽华的人物原型,是著名残疾人运动员平亚丽。

她出生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但老天爷给她开了另一扇窗——运动。

23岁,她在美国纽约参加了第七届残奥会。

在跳远项目上以4.28米的成绩夺得冠军,为中国夺得了历史上第一枚残奥会金牌。

从年到年,又参加了几届中国残运会。

并多次夺得短跑、跳远和米的冠军奖牌。

片中教练曾对丁丽华说:

但现实比较残酷。

平亚丽拿了残奥会冠军,获得了元奖金。

退役后依旧在福利厂上班,几年后下岗,因此被丈夫抛弃。

离异后,她的日子更苦了。

她独自抚养遗传失明的儿子,靠几百块的下岗费和救济金过日子。

为了交上昂贵的燃气管道安装费用,她想过卖掉奥运金牌。

在绝望时刻,她一度产生了自杀的念头。

「我比赛完,人出名了,但没有工作,这对一个盲人来讲好困难」。

残疾人运动员为国争光。

但退役之后,他们的光环迅速消退,变成了一个普通人。

年,新华社曾经做过一份《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就业状况调查》。

运动员戚翠芳说:

「找什么工作?我希望能先稳定一下吧,接电话、当文员什么的都可以,目标是每月元,包吃包住。」

运动员郭严冬说:

「国家队要解散,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习惯了队里的生活,我非常害怕告别集体的日子。我才20岁,谁能给我一份工作呀?」

如今,国家对残疾人运动员就业和生活方面加大了保障力度。

有些人到残联工作,有些人成为体育老师,但许多人依旧要自寻出路。

那些因为运动训练负伤的运动员,还要承担高额治疗费。

前不久,香玉看到了一个颇为讽刺的新闻。

年盲人足球亚洲杯决赛,中国队1-0战胜伊朗队夺冠,成为六冠王。

令人震惊的是,他们争取了这么大的荣耀,却是零奖金。

反观男足,水平烂出天际,却拥有俱乐部百万年薪,能过上近乎奢靡的土豪生活。

其实背后的逻辑很简单。

男足商业价值高,有明星球员,吸引各种赞助商,自然能产生收益。

盲人男足比赛观赏性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tp/9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