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恺加王朝的建立

建立恺加王朝的恺加部落原是一个较小的部落,居住在波斯北部马赞德朗的亚斯特巴地区。恺加人是具有蒙古人血统的突厥人,其先祖曾任波斯伊尔汗王朝的太傅。在萨珊王朝遭到阿富汗人进攻时,恺加部落曾出兵帮助萨珊王朝,因此,恺加人在该地区有着一定的声望。恺加部落的法特赫?阿里汗?恺加酋长因反对纳狄尔王朝被杀害,其子穆罕默德?哈山汗重振家族势力,在马赞德朗建立了地盘。桑德部落的首领卡利姆汗占领伊斯法罕后,与哈山汗发生争夺势力范围的冲突。年,桑德人击败了恺加人,哈山汗阵亡,两个部落成为世敌。随后,卡利姆汗出兵远征,几乎征服了整个波斯(除呼罗珊之外),建立桑德王朝。卡利姆汗非常注意恺加人的力量,曾将恺加酋长之子阿加?穆罕默德拘禁在首府设拉子作为人质达15年之久。卡利姆汗去世后,阿加?穆罕默德潜逃回乡,经过多次血战,他战胜发所有的敌手,成为恺加部落的新首领,又相继占领了马赞德朗、亚斯特拉克和吉朗地区。随后,阿加?穆罕默德集中力量向桑德王朝挑战。年,阿加?穆罕默德占领了德黑兰、库姆、卡尚、伊斯法罕等重镇。年,阿加?穆罕默德率军围攻克尔曼,遭到顽强的抵抗。破城后,阿加?穆罕默德下令大肆烧杀抢掠,将妇女发给军人为奴,又下令挖去两万居民的眼珠。阿加?穆罕默德对不肯归顺的诸汗王采取极其残酷的惩罚,屠杀其家族,没收一切财产和土地。在攻占格鲁吉亚的首府第比利斯时,就屠杀了数千人,俘虏1万多居民,并焚烧全城。

格雷斯坦宫建于恺加王朝

年,阿加?穆罕默德虽然统一了波斯,但他的暴行却令人发指,是波斯历代君主中最残暴的一位统治者,被世人所指责。年6月的一个晚上,阿加?穆罕默德被他的两个仆人所杀害。

在阿加?穆罕默德死后的一个世纪内,波斯的历史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由中世纪进入近代时期,波斯的国力不断地衰弱,它的领土被邻国攫取而日益缩小;特别是随着欧洲列强势力的侵入,使波斯逐渐被沦为半殖民地。另一方面,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各族人民反对恺加王朝统治的斗争日益升级。恺加王朝陷于严重的内外交困境地,难以有所作为。

巴布教起义~年波斯人民掀起反对封建王朝的世俗统治和外国侵略者压迫的起义,因参加者以巴布教徒为主,故称巴布教起义。

巴布教派是19世纪40~50年代波斯的伊斯兰教派之一。巴布教派的创始人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自称“巴布”(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意译为“信仰之门”)。年,巴布以救世主马赫迪的名义,宣称伊斯兰教救世主——隐遁的第十二代伊玛目马赫迪即将降临人间,拯救苦难大众,消除一切人间不平,建立一个没有压迫、人人平等、过着幸福生活的社会。巴布宣传神权主义,反对世俗王权,号召推翻封建王朝的统治,驱逐所有的外国侵略者,建立一个神权国家。

巴布教的发展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它初期在宫廷布道,希望获得朝廷的支持以扩大巴布教的传播。由于巴布教的人人平等主张以及神权主义的原则无威胁到恺加王朝统治者的生存,年,穆罕默德国王下令逮捕巴布和他的追随者。

巴布在狱中写成了《默示录》,成为巴布教的圣经。该书宣称:人类社会各个时代均依次发展,旧制度和旧法律必然让位于新制度、新法律,但这必须由“真主”派遣的使者来制定。巴布宣称他就是受“真主”委派的先知,还宣称《默示录》将取代过时的《古兰经》。他说,社会中的黑暗和不公正是世俗统治者官吏和高层毛拉不愿抛弃旧制度造成的。巴布教的教义主要反映了城市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农牧民的利益和要求。

巴布被逮捕后,其影响反而扩大。在巴布教徒中,涌现出一批有才干的领导人,最著名者当属巴布的大弟子穆罕默德?阿里?贝尔福鲁什。年,贝尔福鲁什在别达什特镇的集会上宣称,旧的制度和法律以及《古兰经》已过时。人们已没有交纳捐税和服役的义务(针对政府和清真寺而言)。他在会上还提出了更为激烈的主张,宣布废除一切统治阶级的特权和私有制,应该平分公共财产。他宣称男女是平等的,应保护妇女的权利。这显然是巴布教关于社会改革的一篇宣言,赢得了城乡下层人民的热烈欢迎。农牧民、手工业者、小商贩和下层毛拉纷纷参加巴布教,到年初,巴布教徒已发展到20多万人。

年9月,波斯国王穆罕默德去世,朝廷内部发生争权的内讧,国家陷于混乱之中。巴布教乘机在波斯北部马赞达兰省的贝尔福鲁什市(今博勒)举行武装起义。起义军击败了地方政权的镇压。赛赫?塔巴尔西陵墓地区成为起义军的基地,这里也成为贝尔福鲁什起义者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地,实施了平分土地财产、吃大锅饭等制度。朝廷上下对巴布教的武装起义一片惊慌,急忙派遣大军前去镇压,但多次以失败告终,一度动摇了恺加王朝的统治。此后对赛赫?塔巴尔西陵墓地区实行围困的战略,断绝其对外的一切联系。起义军弹尽粮绝,最后全部牺牲。巴布教武装起义的根据虽然被摧毁,但波斯各地巴布教徒的武装斗争并没有停止。年5月,里海西南赞詹的巴布教徒举行起义。同年,波斯南部尼里兹地区也爆发了巴布教徒起义。但这些起义都因人数较少、准备不足而失败。恺加王朝为了防止巴布教的反叛力量的扩大,于年7月下令处死巴布。鉴于零星分散的起义形不成声势,在吸取教训后,年巴布教武装起义的领导者准备在贝尔福鲁什、赞詹、阿塞拜疆等地同时举行起义,但都没有获得成功。虽然如此,巴布教起义对恺加王朝的统治是一次很大的打击。

阿米尔?尼扎姆改革国内人民的起义,少数民族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欧洲列强的侵略,使波斯的局势出现空前的混乱,引起了朝野的强烈反思。部分有识之士,甚至在大臣中,都为恺加王朝的命运担忧。他们认为,必须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教育等方面进行深入改革,才能恢复社会的稳定,才能抵抗列强的侵略。时任首相的阿米尔?尼扎姆代表了这种思潮。

尼扎姆曾在外交机构的秘书,曾去过法国和奥斯曼,他了解俄国彼得大帝的改革成就,考察过奥斯曼帝国坦齐马特改革的进程。尼扎姆立志改革,希望重振波斯帝国的雄风,获得年轻的纳歇尔丁国王的支持。尼扎姆原名米尔扎?达吉,被纳歇尔丁国王赐予“阿米尔?尼扎姆”的爵号,还任命他为首相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并将王妹嫁给他。

年,尼扎姆开始实施改革,其主要措施:(1)大力整顿军队,消除波斯军队纪律松懈、缺乏战斗力的状况:严禁军队各级领导克扣下级军官和士兵的军饷;兴办军火工厂,使波斯军事力量有了显著的提高。(2)减轻农民的负担,规定农民应缴纳贡赋的数额,限制各州长和诸汗王对农民强征的税赋和征派的劳役。因为历来受压迫电子学的农民是反对封建王朝统治的主力军,安抚农民对社会稳定有着很大的关系。(3)大力整顿财政,增加国库收入;惩办贪官污吏;取消王室贵族从地方征收钱粮的特权(由国库给予适当的补助)。国库收入大为改善,地方负担也有所减轻。(4)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地方长官和诸汗王的权力。(5)重视教育的发展,建立了第一所高等学校;向西欧国家派遣留学生;准许创办报纸。(6)鼓励发展国内外贸易,支持兴办现代工厂。(7)限制欧洲列强享受的特权,特别是针对英国人的霸道;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解除俯手听命于英国人和俄国人丧权媚外的官员职务。

尼扎姆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波斯出现了中兴的迹象,中央权力得到加强,财政状况得到改善,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工商业者得到收益,社会趋向稳定,因此受到多数人的支持。尼扎姆推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恺加王朝的政权,这就有着很大的局限性,不可能消除封建王朝固有的腐败。何况尼扎姆只是得到年轻国王的支持,才能推行其改革措施。尼扎姆的改革触犯了王室贵族、地方升官和诸汗王、中高级军政官员,以及寺院和宗教界上层的利益,也抑制了欧洲列强的利益。于是他们联合采取反对尼扎姆改革的行动,曾多次策动部分军人反对尼扎姆的改革举措,并谣传尼扎姆准备阴谋推翻国王。年11月,纳歇尔丁国王解除了尼扎姆的首相和武装力量总司令的职务。年1月被国王下令处死。

尼扎姆改革难以坚持并最终遭受失败,使波斯一度中兴的局面迅速消失,国势又日渐衰落,欧洲列强对波斯的侵略加剧,整个社会重新出现动乱。恺加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振兴的机会。

二、波斯立宪运动(~年)

9世纪末,以英、俄等首欧美列强强迫波斯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并建立势力范围,操纵政局,控制经济和财政,渗透军队,使波斯日益半殖民地化。这严重伤害了波斯人民的民族尊严,破坏了波斯的民族经济。波斯与殖民主义者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

恺加王朝日益腐败和衰落,对外奴颜婢膝,出卖国家权利的资源;对内残酷剥削和压迫人民,使民不聊生。人民愤怒的情绪已经表面化,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推翻封建王朝、抵抗列强侵略和保卫民族独立的思潮广泛传播,各种秘密的或公开的社团纷纷出现。波斯政局出现激烈动荡,整个波斯像一座待爆发的火山。

立宪运动的发生年末,德黑兰市的商人和手工业者首先发动了反对倾销外来洋货,要求提高关税,反对政府横征暴敛,强烈要求罢免亲英的艾恩?多拉首相的示威行动,并得到宗教界毛拉的支持。政府进行了镇压,克尔曼省省长下令鞭打带头起事的毛拉和商人。这引发了当地商人和手工业者举行罢市,并与军警发生冲突。群众聚集于清真寺,抨击国王及大臣。德黑兰反政府的骚动迅速蔓延到其他地区,大不里士和设拉子等城市也出现了示威游行和罢市。

在当时,商人和毛拉是波斯社会两大特殊的势力集团,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波斯自古以来,国内外贸易比较活跃,因此市场经济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经由丝绸之路的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波斯的国内贸易,因此商人的地位比较显著。商人交纳的税金是国家财政的一笔重要收入因此,政府非常重视商人的力量。波斯是一个伊斯兰国家,95%以上的居民是穆斯林,伊斯兰什叶派被尊为国教,因此宗教集团有很大的势力。什叶派一贯坚持神权主义,有参与政府和干预政治的秉性。在传统上,毛拉支持商人,而商人则资助毛拉集团。在商人和毛拉集团的鼓动下,殴打商人和毛拉的事件成为小区春花秋月反对恺加王朝专制统治的导火线。

穆扎法?尼丁国王慑于群众运动的压力,许诺实施改革。他召开由毛拉、商人和地主选出的代表参加的立法协商会议,解除德黑兰省省长的职务和惩办鞭打毛们的克尔曼省省长。

这场轰轰烈烈群众运动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志。但是,穆扎法?厄丁国王迟迟不履行自己实施改革的承诺,企图一拖了之,引起了人民的愤怒。年6朋,德黑兰及其他城市的居民再次走上街头示威游行,举行罢市,谴责国王的欺骗行为。国王下令逮捕群众运动的组织者赛赫?穆罕默德和其他领导人。群众进攻监狱,企图救出运动的领导人。国王调集军队进行镇压。这更激怒了各界人士,全国主要城市都爆发了反对恺加王朝和国王的示威、集会和罢市。德黑兰的毛拉为了表示支持反对恺加王朝的群众运动,集体离开首都,前往宗教圣地库姆。大不里士的居民要求国王在两天内实行立宪,否则要举行起义。

大规模的群体运动使恺加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穆扎法?厄丁国王被迫让步。年7月30日,国王罢免了艾恩?多拉的首相职务,任命负有众望的“自由主义者”纳斯罗拉汗?莫希尔?罗拉为首相。8月5日,国王颁布施行宪法的敕令。9月举行议员选举。10月7日召开了伊朗历史上第一届议会,议员中有贵族、地主、商人、毛拉、手工业者、官吏。12月30日通过宪法,年10月又通过了基本法补充条款,至此,波斯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终于完成了。这部宪法宣布,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国王的权力应受议会的约束;议会拥有制定宪法、颁布法律、审批国家预算的权力。宪法规定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以及政府向议会负责的原则;未得到议会的同意,不得与外国缔结条约和协定。宪法还规定,议会设立常务委员会,议会通过的法律未经常务委员会同意。国王不得批准任何一项法令。宪法规定人民享有受教育、出版、集会和结社的自由;居民的人身、财产、住宅和私人通讯不受侵犯。宪法规定成立省自治机构——恩楚明,其成员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宪法规定伊斯兰教什叶派为国教,国家的任何立法不得与伊斯兰教义相抵触。但宪法规定除教典法院外,另设立世俗法院。该宪法基本上抄袭了西方的资产阶级的宪法,如实施君主立宪政体,规定三权分立原则,人民享有四大自由(宗教信仰自由除外)。议会还通过了关于解雇控制波斯税务机构的外国人的决定。

这场群众性的立宪运动是一场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运动,它限制和约束了国王的权力,对绝对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了初步改革,具有进步意义。但是,它没有触及封建的土地制度,而且毛拉集团投入了这场群众运动。他们不仅支持人民群众的政治斗争,有时还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这为什叶派今后反对世俗主义,鼓吹神权主义,积极参加政治斗争开辟了道路。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立宪运动获得的初步胜利,极大地激发起广大人民斗争的信心。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由城镇居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机构——恩楚明。第一个恩楚明组织是年末在大不里士建立的,并得到阿塞拜疆省省长的认可。它最初是作为监督选举第一届议会代表的职能机构出现的,后来扩大为监督政府的施政,还具有规定物价,惩处投机商人等权力。于是,在大不里士市形成了双重政权。伴随恩楚明成立的另一个组织是费达依,它是一个保卫立宪运动的武装组织。恩楚明的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宗教界下层人士、工人、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和农民。费达依武装组织的主要成员是工人、手工业者、中小商人、农民以及原军队中的士兵和下级军官。恩楚明和费达依成为朝廷、地方政权和诸汗王的眼中钉,急欲消灭之。

在立宪运动中,出现了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年,自发的农民运动兴起,农民要求没收国王和王室、诸汗王、大中地主的土地和牧场,将它们分配给无地及少地的农户和牧民。农民抗交租赋,拒绝服劳役。有些地区还出现了农民抢占土地、粮食和生产工具。农民运动先在波斯北部的阿塞拜疆、吉兰、马赞达兰、亚斯特拉巴、呼罗珊等地展开,后来扩展到南部的克尔曼、俾路支斯坦、伊斯法罕等地区。这严重打出了封建主的利益,动摇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恐慌。波斯工人除了积极参加立宪运动外,也组织起来为自身的利益而斗争。年,德黑兰印刷工人组织了波斯的第一个工会。德黑兰的搬运工人、印刷工人、电力工人等部门的职工也举行罢工。使政府当局担忧的是,城市工人成为立宪运动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成为费达依武装力量的主要成员。

在立宪运动中,波斯的新闻出版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非官方的报纸冲破政府的禁令而公开发行。到年反革命政变前,全国发行的报纸和杂志达种以上。舆论宣传在波斯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不安。

在激烈的立宪运动中,出现了两位领导人——萨达尔和巴盖尔。萨达尔原是阿塞拜疆执政者的警卫队中的一名卫士。由于两人在斗争中英勇善谋和善于团结群众,成为恩楚明和费达依的领导人。人民称萨达尔为“萨尔达尔”——人民领袖,巴盖尔被称为“萨拉尔”——人民统帅。

英、俄出兵干预,波斯立宪运动失败英、俄政府担忧波斯反封建反殖民主义的立宪运动及全国范围的群众运动会严重打击它们侵吞波斯的计划。于是英俄两国领导人认为,应确定两国在波斯的势力范围,便于压制波斯的立宪运动。经过秘密协商,两国于年签订了关于瓜分波斯势力范围的协议;北部划归俄国控制,东南部由英国控制,中部为中立区。英、俄的秘密协议被揭露后,引起波斯人民的愤怒,德黑兰和全国各城市又爆发了反帝反殖的示威游行。议会也通过拒绝承认英、俄瓜分波斯协议的决议。

英、俄准备干预波斯政局的行动,鼓舞了波斯当权派镇压立宪派的信心。年4月,新继位的穆罕默德?阿里国王(穆扎法?厄丁国王于同年1月病故)从国外召回保皇派的前首相阿塔别克?阿扎姆,替代民主派的莫希尔?多拉首相。阿扎姆原是人民要求永不重用、不得过问国事的政客。国王对他的重新任命,激起人民的谴责。同年8月31日,阿扎姆被穆扎扎希德组织刺死。国王急忙如今忠于王朝的军队和诸汗王的武装力量进京。德黑兰的恩楚明和费达依武装立即占据议会和毗邻的谢巴赫萨拉尔清真寺,誓死保卫宪政和议会。外省的恩楚明和费达依武装力量赶赴德黑兰,使立宪派的革命力量大增。内阁宣布辞职。国王被迫让步,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将遵守宪法规定的原则。议会和国王之间暂时达成妥协,但立宪派的激进分子认为一旦国王集聚了足够的军队,他必将发动政变。年2月15日,谋刺国王的计划失败。年5月,德黑兰恩楚明要求国王解除掌握朝廷实权的内务部大臣阿密尔?巴哈杜尔?钦格和其他5名保皇派大臣的职务,国王未予答复。6月初,国王在俄国军官指挥的哥萨克族的保护下,逃出德黑兰,居住到郊外的包格王宫,准备镇压立宪派。同年6月22日,国王任命哥萨克旅旅长利亚霍夫上校为德黑兰省长。利亚霍夫立即宣布德黑兰戒严,次日晨炮轰议会和谢巴赫萨拉尔清真寺,宣布解散恩楚明和议会,逮捕并屠杀立宪派成员,并以国王指派的国务代表会议替代议会。波斯立宪运动鞋心转移到立宪派掌握的大不里士。费达依武装与亲国王的武装在大不里士展开巷战。在大多数市民的支持下,立宪派将亲国王的武装赶出大不里士。随后,大不里士的费达依武装向周围地区发动进攻,占领了阿塞拜疆省大部分地区。当时,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支持波斯立宪派的革命行动,向它秘密提供了武器弹药。

立宪派在大不里士建立政权后,对各省的革命运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波斯北部不少省的人民不服从国王的命令,拒绝交纳赋税和出劳役。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于年1月在致英国驻俄大使尼科松的备忘录中说:波斯国王政权已是有名无实,“如果情况这样发展下去,谁也不能预言,恺加帝国会在什么时候跨台。”年4月,国王调集军队围攻大不里士。恩楚明和费依达把大不里士居民武装起来,以萨达尔和巴盖尔的武装力量为中坚向政府工作报告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部分政府军士兵和下级军官向人民武装投降。当时,奥斯曼帝国立宪派的青年土耳其党在奥斯曼获胜的消息,对波斯的立宪派和爱国者来说,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大不里士的人民武装击退了政府军的进攻,先后占领了南部的伊斯法罕、布什尔、班达、阿巴斯等城市。恺加王朝的政权岌岌可危。

英国政府害怕波斯人民的革命影响传播到印度,俄国沙皇也害怕波斯的革命运动将激起俄国国内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于是英俄两国政府决定出兵干预波斯政局,直接镇压波斯人民的革命运动。年4月,英军从波斯湾登陆,占领了布什尔、伦格、贾斯克等城市,摧毁了恩楚明和费达依组织,逮捕立宪派和反帝国主义的战士。同年4月25日,俄军从北部入侵波斯,并迅速直趋立宪运动的中心大不里士。大立宪派军民的坚决抵抗下,俄军始终未能攻下大不里士,这使英、俄领导人大为不安。年7月初,吉兰省的费依达从北方、巴赫蒂亚炙的部落武装从南方同时向首都进发,一举攻克德黑兰,推翻君主政权,穆罕默德?阿里国王逃往俄国。年7月,阿里国王在俄国的支持下,率3万雇佣军从里海登陆,向首都推进。年11月俄国军队从北部入侵,年1月围攻大不里士,并得到波斯保皇派的配合,最后攻下大不里士。俄军和保皇派入城后,大肆屠杀,奸淫掳掠,无所不为。

恺加王朝和地方政权利用英、俄武装干涉波斯内政的机会,乘机取缔恩楚明组织,屠杀费达依成员。年12月间,保皇派复辟势力的武装在德黑兰发动政变,占领了立宪派的据点议会大厦,恺加王朝重新掌握政权。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大部分波斯自由派报刊被查封,在全国捕杀立宪分子。波斯历时数年轰轰烈烈的立宪运动、广大人民反封建的斗争和民族解放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波斯

年8月3日,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在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与以德、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之间爆发了。

波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年7月12日,即大战爆发前3周,年满18岁的艾哈迈德?沙正式加冕登基为恺加王朝的新国王。世界大战刚一爆发,波斯政府即宣布严守中立,由力主奉行中立政策的莫斯图菲?马茂莱克出任首相。年11月1日,第3届议会正式召开,议会内部在参战或中立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一派议员认为,波斯应像奥斯曼帝国那样,坚决支持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反对以英、俄为首的协约国,将英、俄势力驱逐出波斯,以报复英、俄两国对波斯长期的欺凌。一派议员却主张采取中立政策,可以乘欧洲列强忙于战争之机,逐渐摆脱外国势力的控制。双方激烈辩论的结果,中立政策的主张得到多数议员的赞同,采取中立政策的议案获得议会通过。波斯人却万万没有想到,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帝国主义集团为了争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波斯,却将波斯变为战场,孱弱的恺加王朝束手无策,使波斯蒙受很大的损失。

俄国政府首先以保护侨民的名义向波斯派遣了大军,企图消灭德国在波斯的势力,并对参加同盟国的奥斯曼帝国形成很大的威胁。英国在波斯已有部分驻军,威胁到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属地。奥斯曼帝国政府向波斯政府发出严厉警告,要求波斯政府严守中立立场,促使英、俄军队撤出波斯,否则奥斯曼帝国军队将进入波斯境内。波斯政府考虑到奥斯曼帝国警告的严重性,要求英、俄尊重波斯的中立,从波斯撤军。英、俄军队进驻波斯,不仅是从战争的需要出发,其主要的目的是乘战争的机会进一步占领和瓜分波斯。英俄两国政府工作报告拒绝波斯政府的要求,反而指责波斯政府存在亲德倾向,要求波斯政府断绝与德国的一切联系。这遭到波斯政府的拒绝。年12月,在德国军事人员的参与下,奥斯曼帝国军队进入波斯,向占据大不里士的俄军发动进攻,占领了该城,切断了俄军与英军的联系。

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统帅部很重视波斯的战略地位及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德国人利用波斯人对英、俄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恐惧,进行反协约国的宣传活动。德国人认为,如果波斯参加同盟国,就会使多数伊斯兰国家倒向德国,还可能争取与阿富汗结盟,引发印度人民爆发反英武装斗争,以此切断“大英帝国的生命线”。德国人在波斯武装力量和治安部队中建立了亲德的势力,还用武器弹药和金钱收买了当地一部分部落首领,并制造反对英、俄帝国主义的舆论,策动了波斯人反对英、俄占领军的武装斗争。部分部落在亲德的波斯宪兵队的配合下,向驻扎在法尔斯省的英军发动攻击。亲德的波斯宪兵队杀死了俄国驻伊斯法罕的副领事,打伤英国领事,还将英俄两国侨民驱逐出境。一股反英反俄的浪潮在全车蔓延。波斯政府再一次要求英、俄政府尊重波斯的中立,立即从波斯撤军。

鉴于波斯朝野亲德倾向的发展,英、俄政府工作报告做了必须消灭德国在波斯势力的决定。年11月,英俄两国派遣了增援部队,包围首都德黑兰。德国驻波斯公使罗伊斯要求艾哈迈德?沙国王将朝廷迁移到新德势力控制的伊斯法罕。英国人向国王发出警告,如果他离开德黑兰,就废黜他的王位。艾哈迈德?沙拒绝离开德黑兰,并解除了莫斯图菲?马茂莱克的首相职务。一部分大臣、议员、王室成员和政界人士随德国公使赴宗教圣城库姆。亲德派在库姆宣布成立“民族保卫委员长”的波斯临时政府,号召抵抗英、俄占领军。这样,波斯形成了两个政权中心。

年12月,俄军攻占库姆。德国公使罗伊斯又率领民族保卫委员会逃往奥斯曼军队占领的克尔曼沙赫,成立了以克尔曼沙赫总督内扎姆萨尔坦内?马菲为乎的波斯临时政府,并组织了一支人的军队,由德国军队担任指挥官。英国在波斯南部招募了人,组建了“南波斯洋枪队”。俄国在北部组建了由俄国军官指挥的“哥萨克兵团”。双方利用本地人打本地人的手段,以维护他们在波斯的利益和控制权。随着同盟国在战场的失利,德国人被赶出波斯,波斯的亲德势力受到压制。英国人和俄国人成为恺加王朝的太上皇,直接干预波斯的政局。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出后,留驻在波斯的俄军出现混乱,纷纷离队返国,只剩下若干小股队伍。驻扎在波斯境内的外国军队只剩下英国军队。

波斯人对巴黎和会期望的破灭年1月,获胜的协约国在巴黎召开和会。波斯朝野对巴黎和会抱有很大的期望,认为摆脱外国控制、争取民族独立的机会到了。以外交大臣莫沙信尔马茂莱克?安萨里为团长的波斯代表团赴巴黎参加和会,向和会提出了以下主要要求:(1)要求取消英、俄划分波斯势力范围的协定,取消领事裁判权,撤出一切外国军队;(2)要求恢复波斯王国的版图,归还被列强强占的一切领土;(3)要求英、俄、德赔偿在波斯境内敌对行动中给波斯所造成的损失。作为和会主席之一的英国,以波斯政府曾宣布中立而没有参战为理由,极力否决波斯参加巴黎和会的资格。恺加王朝企业恢复原版图的希望破灭了。

反对恺加王朝封建专制的起义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苏维埃政府很快就宣布废除沙俄强加给波斯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年1月29日,俄国苏维埃政府正式宣布废除年瓜分波斯的英俄协定。年4月,英国支持的原沙俄将军邓尼军指挥的白卫军被红军击溃后,撤退到波斯境内。红军追入波斯,消灭了白卫军。在红军所及的地区,俄国苏维埃的共产主义学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波斯纷纷建立起苏维埃式的地方政权。

年4月,大不里士爆发了反对恺加王朝的起义,宣布阿塞拜疆为奥扎地斯坦(“自由邦”之意),成立了民族政府。同年6月,以库切克汗领导的波斯北部的森林济南队占领拉什特、安扎利和吉兰地区,宣布成立“吉兰苏维埃共和国”。年7月,呼罗珊爆发了由穆罕默德?达吉汗领导的反对王朝统治的起义、要求实行自治。以上地区的起义,几乎都获得苏俄红军的支持。吉兰共和国积极准备向德黑兰进军,以推翻封建王朝。波斯正义党在安扎利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改称波斯共产党,并决定与库切克汗结成统一战线。

恺加王朝投靠英国恺加王朝面临严重的威胁,但已无力镇压各地方的起义,于是请求英国政府出兵干预。英国政府借此进行讹诈,要求先签订所谓英国保护波斯主权和独立的条约。恺加王朝为了保持它的统治,于年8月9日与英国签订了《关于英国协助促进波斯进步和安定协定》。协定规定:(1)英国将向波斯政府各部门派驻专家和顾问。(2)建立波、英两国军官组成的混合委员会,负责改组波斯军队,并且一律采用英国武器装备。英国提供采购军火的贷款万英镑(波斯政府以关税和其他税款作担保)。(3)建立波英合办企业,负责修筑铁路和公路。(4)建立波英混合委员会修订波斯的海关规章。英国不等波斯议会审批该协定,就付诸实施,向波斯派遣了财政使团和军事教官。《英波协定》的殖民奴役性质,引起了波斯人民的强烈反对,波斯议会也拒绝审批。波斯全国出现了反对英帝国主义的浪潮,局势进一步混乱。

俄国苏维埃政府向波斯政府提出签订两国友好条约,就红军撤军问题进行谈判,但波斯政府迟迟未予答复。

礼萨?汗的崛起和恺加王朝的灭亡年2月,驻扎在哈马丹的哥萨克旅士兵因数月未领到军饷发生哗变,要求向德黑兰进军信以追讨军饷。哥萨克旅的长官和高级军官因惧怕而躲避,唯有指挥官之一的礼萨?汗表示愿意率领哗变军队向德黑兰进军。哥萨克旅向首都进军,引起朝野震惊。艾哈迈德?沙国王一再命令沿途驻军和首都卫戍部队阻止哥萨克旅进京,但没有一支部队出来阻拦。2月21日,哥萨克旅进入京城,立赛义德?吉雅丁为首相,组织新政府。礼萨?汗自任陆军大臣兼武装部总司令,玩国王于股掌之中,实际上掌握了政权。

礼萨?汗掌握波斯政权5天后,即命令签订《波苏友好条约》。苏俄政府宣布从波斯撤军。吉兰苏维埃共和国领导人库切克汗不满苏俄政府宣布从波斯撤军的行动。礼萨?汗乘机征讨吉兰,在消灭吉兰苏维埃共和国后,又分别出兵镇压了各地的独立和自治运动,波斯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礼萨·汗树立了他个人的权威。年10月29日,礼萨·汗在大臣和议员的“拥戴”下出任首相,这标志着恺加王朝已名存实亡。艾哈迈德·沙国王预感到被废黜的危险,以出国治病疗养为名流亡欧洲(年客死他乡)。礼萨·汗作为一人军阀,却以改革者自居,准备从政治、经济、社会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甚至还要向鼓吹神权主义的宗教集团开刀。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是年2月7日,他突然宣布辞去首相职务,将致力于成立“波斯共和国”的运动,这一度引起大臣和议员们的恐慌。在了解到礼萨·汗这一行动的真正目的是检验大臣和议员对他是否忠诚后,议会于次日通过对礼萨·汗的信任案,礼萨·汗才“勉为其难的复职”。年,礼萨·汗迫使议会授予他改革的全权后,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推行他的“现代化计划”,如实施政教分离政策、废除伊斯兰什叶派的国教地位和宗教司法权;成立银行和金融机构,建立现代工厂,修建水利,发展民族经济;发展现代教育,开办女子学校,并限制经学教育;建立文官制度等。礼萨·汗对反对派采取强硬的镇压手段。在恺加王朝的支持势力受到摧毁性的打击后,年10月31日,议会通过了正式废黜流亡国外的艾哈迈德·沙国王的决议。同年12月12日,立宪会议推举礼萨·汗为新的波斯国王,恺加王朝宣告结束。

作者vickyxing,文章由壹行伊朗原创

转载请联系壹行伊朗客服,并注明出处

投稿请发至邮箱:yixingyilang

.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权威
北京中科白瘕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wb/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