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bdfal/171212/5924222.html

伊朗:东风惯是吹红去

一、人潮如海的圣城

出关非常顺利。这都是萨多和凯末尔做足了功课,他们连午饭都没吃,就提前赶到口岸大厅办好了所有的手续,待我们赶到时,只需检验一下护照,拍一次照片并按上指纹就放行了。

刚跟萨多等人挥手告别,没走几步便到了伊朗的土地。

伊朗出关

两个伊朗士兵满脸笑容地望着我,其中一位还使劲地跟我眨眼睛、做怪相,另外一位拿起我的护照,用夹生的中国话问我:“湖北的?”诧异中,我连连点头,两位士兵做了一个“请”的手势,我便快步如飞地来到了口岸大厅。

同样都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和曾经的老大霍梅尼的画像,但当我们一行12人如贯而出边检大厅的时候,觉得伊朗比土库曼斯坦开放多了。

口岸广场上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的画像

美吉早早在门外等着我们,他是导游,一头卷发,蓝色的眼睛,高高的鼻梁,典型的波斯人。待人热情,肢体语言很丰富,但不会中文,只会说英语。幸好陈杨临时从国内叫了个助手小胖胖过来,他精通英语,于是,在伊朗期间的语言问题便不是问题了。

美吉的后面就是乔布斯照片(陈希平/摄)

车队继续前行,目标:公里外的著名圣城——马什哈德。

烈日当空,艳阳高照。

伊朗是个不一般的国家,早在公元前年,就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当年,东汉使者甘英到了伊朗,面对烟波浩渺的里海,折返而归,留下了千年遗憾。但在随后的魏晋南北朝起,中国和波斯建立了非常频繁的友好往来,铺就了一条奢华的丝绸之路。

伊朗又是在20世纪初第一个在中东地区发现石油并最早走向富裕的现代化国家,它的天然气储存量目前仍然是世界第一。

伊朗民族还是一个英勇善战的民族。“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由于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武器装备精良,甚至连谍报工作都比伊朗做得精细,于是在年9月22日,伊拉克的军队进入了伊朗,试图通过一场闪击战将伊朗制伏。但让萨达姆痛苦万分的是,这场闪击战最终变成了一场可怕的持久战。

伊朗的武器装备虽然不如伊拉克,但他们不怕死。他们用人肉战术实施各个击破。伊朗人利用杂牌军打头阵,摸出伊拉克阵地的薄弱之处,再用正规军做第二波冲锋,打开缺口,最后用装甲化部队轰隆隆碾过,将伊拉克人分割包围,各个歼灭。像霍梅尼所说的:伊朗有的是人,人是最便宜的武器资源。

战争到了年,经过多次回合,从伊拉克进攻,变成伊朗进攻,到双方僵持。萨达姆首先扛不住了,主动释放了停战信号,经过扭扭捏捏地多轮谈判,霍梅尼终于接受了和平协议。

从彼时开始,伊朗革命卫队声名鹊起。

伊朗现在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政教合一国家,宗教领袖主控这个国家的一切。

总之,伊朗给我们此行留下太多的悬念和期待了。

但一路上看到的情景似乎与我们印象中的伊朗有较大的差别。

从口岸到马什哈德的路上,房子低矮陈旧,山坡上寸草不生,尘土飞扬,黄沙弥漫,有点像九十年代初的中国。

晚上近九点,车队疲惫不堪地进入马什哈德市内。

圣城街头

人潮如海

秀恩爱

伊朗第二大城市果然热闹非凡,人山人海,街道不宽但车多人多,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满城跑的都是陈旧的小车,偶尔可见国内的奇瑞、比亚迪等品牌。当我们的车队出现在街头时,自然引起了大家的围观,很多小伙子主动要和我们及我们的车子合影留念,对于伊朗来讲,能看到被那么夸张地改装了的“牧马人”还真是极为罕见。因为,自年伊斯兰革命以来,整个伊朗就鲜见美国货。在一处像我们过去“国营食堂”那样的饭庄里,迷迷糊糊地吃了一顿牛羊肉后,近12点才入住酒店。

加油站的小伙子们

跟车子合个影

我们下榻的酒店就在该地最著名的伊玛目阿里·里扎陵园附近。

马什哈德是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圣城,也是世界上第二大伊斯兰教圣城,伊朗现任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就出生在这里。每年有超过万的朝圣者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朝圣,美吉告诉我,明天是穆罕默德选定第一任哈里发(伊斯兰政治、宗教领袖)接班人的日子,全世界什叶派教头都来了,再加上众多信徒特意赶来朝圣祈祷,所以目前马什哈德城已被包围得水泄不通。

张望

这种水泄不通我们第二天在阿里·里扎陵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马什哈德之所以被称为“圣城”,就是因为这位躺在里面的伊玛目;全世界什叶派穆斯林之所以前来此城,就是因为要朝觐这位圣人。这位历史上第八代伊玛目(领拜人),名叫阿里·里扎,相传9世纪,阿巴斯王朝马蒙在任哈里发之前,为赢得什叶派信徒的支持,请该派第八代伊玛目阿里·里扎迁居至此,并宣布他为接班人。后来因摄于阿里·里扎在什叶派中的声望而将其毒死,葬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该村遂以“马什哈德·里扎”(意为里扎殉难处)闻名,后来什叶派信徒以死后得葬于此为莫大的荣耀,而经过历代君主营建,形成了现在包括陵墓、清真寺、神学院、博物馆、医院等宏伟的建筑群,占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

里扎广场

有如盛大的节日,我们一行刚走进里扎广场,就被人山人海的信徒给冲散了,我和永兴老弟形影不离才随着人群到了清真寺,只见地上、地下两层都是黑压压地坐着祈祷诵经的信徒,而在一处水池边,排成长队的穆斯林一脸虔诚地等待着喝圣水。放眼望去,似乎都是身披黑袍的人群,辨别团友应该容易。

神秘的面纱(陈希平/摄)

小憩

果然,老阮和希平背着几个相机向我走来了,我连忙迎上前,突然发现美吉在旁使劲地给我眨眼睛,他们前后有两个陌生人不离左右地紧跟着。原来是老阮街拍时,被秘密警察盯上了,老阮毫无知觉,一直到了清真寺内,秘密警察才亮出身份,要他们到警署,美吉不停地给他们解释,同时把相机的照片一一翻给他们看,有一些敏感照片比如大门、单位名称、执勤的军警等,当面全部删掉。这些警察态度很友好,删掉照片后,他们又是跟我们握手又是击掌的,一再说对不起,并把我们送到集合处。最不可思议的是,另外几个等待我们的团友正被看护他们的警察热情招待,这几个警察大概是怕他们着急,给他们一人买了根冰淇淋,还一再保证没事,说事情搞清楚了马上走人,把大家感动得眼泪都快流下来了,胖子在旁大声嚷道:“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警察。”

虚惊一场,伊朗人确实爽朗,爱恨分明,难怪我们所到之处都被热情所包围,这点我们到了德黑兰后感受更深。

行人向我们友好地伸出来大拇指

小朋友也向我们招手

副食店的女老板

幸福的一家

伊朗小孩(陈希平/摄)

继续前行。

上午10点,车队出发,前往伊朗“开心果之乡”达姆甘,行程公里。

(未完待续)

第六章伊朗:东风惯是吹红去之二:《幸福原来很简单》

往期回顾

喀什壮行

驶出国门

吉尔吉斯斯坦:似曾相识燕归来之一《乡村投宿》

吉尔吉斯斯坦:似曾相识燕归来之二《李白故里》

吉尔吉斯斯坦:似曾相识燕归来之三《奥什奇遇》

乌兹别克斯坦:旧时王谢堂前燕之一《动荡的费尔干纳》

乌兹别克斯坦:旧时王谢堂前燕之二《走进塔什干》

乌兹别克斯坦:旧时王谢堂前燕之三《名城里面有名人》

乌兹别克斯坦:旧时王谢堂前燕之四《古城里面有故事》

土库曼斯坦:犹抱琵琶半遮面之一《人困马乏到马雷》

土库曼斯坦:犹抱琵琶半遮面之二《伴随雕像进首都》

土库曼斯坦:犹抱琵琶半遮面之三《露营在“地狱之门”》

悟高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wb/4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