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沙特伊拉克游记04
北京治手足癣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410/8833646.html 我个人认为这家酒店一定有一些中国背景,这里的中国元素很多,而且还比较正宗,不是很多地方会看到的那种“亚洲综合”特色。 但是这里的早餐是纯正阿拉伯风格,没有任何蔬菜,就只有大饼和煎鸡蛋。 必须再一次感谢老天爷,把麦迪派来陪我。 圣墓的区域应该不是随便让外人进入的,尤其是外国人。但是在麦迪的安排下,一辆圣墓内部的车特意到酒店来接我们,这样省去了无数的麻烦事,一路上畅通无阻。 圣墓并非孤零零独立于老百姓的,在圣墓的区域里面,人口的密度似乎更大,在这里女人必须穿黑袍,我也不例外。 这样的地方很难拍出来,我只能是一路乱拍。一部分照片是从车里拍的,过了最后一道岗哨之后,我们下了车,沿着路往圣墓的入口走过去。 我记得麦迪说,这些食物是给前来朝拜的人准备的,是免费供应的。 这就是通向圣墓的入口,我很庆幸手疾眼快拍了这几张照片,拍完最后一张照片,被前来接待我们的人制止了,说不允许拍照。 这座圣墓可能是我参观过的所有清真寺和圣墓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个。规模大不是指的建筑面积,而是这里的机构,这里有一个博物馆,存放着各方人士捐赠来的各种物品。有一个古籍修护和保护机构,还有一个“地毯研究所”,这个名字可能不是十分贴切,总之他们自己制作地毯,还保存有很多珍贵的地毯。 我们的参观是从博物馆开始的,一位后来我发现可能在这里地位不算低的人亲自陪同并进行讲解,还有一位摄影师一直全程跟随拍摄。这一路上,我一直觉得,可能很多伊拉克人认为我是个有来历、有背景的人,因为很少会有一个独行的中国女人竟然在伊拉克全境如此的到处乱窜,可我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游客。说真的我不喜欢这种感觉,我更希望,实际上我是个人物,但每个人都以为我是个普通游客,那样的感觉一定更好,哈哈。 不扯这些了,开始参观博物馆,这里面是可以拍照的。最先“参观”的是一位老人家,他就坐在一进门旁边的椅子上。当时给我解释了他是谁,但我没太听明白,也没好意思重复的去问,总之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而且已经九十多岁了。说真的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要让他坐在博物馆门口,就仿佛也是一件展品,而且还特意告诉我,我可以给他拍照。 这些是对圣墓历次的修缮中,被替换下来的各个部件,其中有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现在光荣退役,被保存在博物馆里。 这张照片可以大概看出博物馆里的布局,最右边就是入口,人们进来之后,沿着导览的走廊转一整圈,最后还从入口的大门出去。 这个博物馆里陈列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各方捐赠来的礼物,但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送这么多各式武器来这里呢。 这些斧头让我想起了程咬金。 从冷兵器时代到了“热兵器”时代。 这两张照片是为了拍我的“导游”和“摄影师”,第一张照片里那位穿黑西装的绅士一直全程陪同我们参观圣墓,在博物馆里他对每件东西都做了很细致的讲解,可惜现在我记住的部分实在是不太多,当时那几天也没有时间写备忘录,现在是全凭记忆力了。 第二张照片里那位摄影师一直跟踪拍摄,最后我本想把所有的照片都要来,可惜未果。 我要是没记错,这应该是一副刺绣作品,连相框都是很精致的。 这些是阿拉伯人的“文房四宝”。 各色玻璃制品,也都是捐赠来的礼物,其中有一对瓷瓶很像是中国风格。 圣墓过去的老照片,可惜有玻璃反光,效果不太好。 就是在这儿我对阿拉伯文字的进化有了更充分的认识,之前在沙特听导游先生提过,古老的阿拉伯文字没有那些“点”,所以很难认,那个时候我没有感性认识,这回一对比就非常明白了。这两张照片,第一张是公元年的古兰经片段,第二张是公元年的,同样也是古兰经片段。 这两个,我要是没记错,应该是香囊。 这个锡盘,中间蒙住面部的就是阿里,这是我第一次知道,除了真主安拉,还有其他不能以面目示人的“诸神”。 这只手也是有个故事的,可惜我现在已经完全无法复述了,只是感觉在大脑里有个影子,却说不出来。 这里还有这些“海产品”。 以前在各个伊斯兰国家的街道上,经常看到这些旗帜,我一直不理解其中的含义,这次终于明白了,这分别是五个圣墓的旗帜。我如果没记错,绿色的就是阿里的。 这一区域陈列了很多地毯,我想起来在伊朗的时候,曾经说地毯的花纹如果是上下左右对称的,有个名称来着,不过这里的地毯图案并不是对称的。 这些大部分都是用来盛水的,看最后一张照片,那个碗还是有“款识”的。 这些是各色首饰,第一张照片那些金灿灿的物件,当时我一定问了是做什么用的,但现在无论如何想不起来了。 这张照片对我来说很重要。在卡尔巴拉是有两座圣墓的,如果没有这张照片,我根本就不会记得住我们看的是哪一座。现在就没有任何争议了,这是哈里发阿里的儿子阿巴斯的陵墓。 博物馆参观完毕之后,又被要求写观后感,而且我写完之后,还要求麦迪把内容翻译成阿拉伯文又写了一遍。如果将来有一天我能学会阿拉伯语的话,我就知道麦迪的翻译是否准确了。 接下来看的就是对古籍进行保护和修复的地方,我更喜欢这里,可惜是照片拍的太少了。 工作人员给我讲解了如何对一本古籍进行修复的全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对古籍进行各种评估,包括年代、使用的材料等等,然后,有各种颜色的“药丸”,用水调和之后,配出跟古籍纸张一样的颜色,将纸浆造成跟古籍所使用的纸质尽可能相同的纸,将破损的书页粘合在上面,在重新装订成册。最后的粘合过程有人工和机器两种,我记得机器粘合的更为精细,几乎看不出任何凸起的感觉,人工粘合的则能摸出原始书页的边缘。 这里同时也会对所有的古籍进行复制,用扫描、拍照等各种方式,将古籍保存于光盘、硬盘等介质里,也会将内容重新印刷出新的版本,当有人需要阅读这些古籍的时候,就不必去使用原本。 由于他们提到了用光盘储存这些古籍的相关资料,我当时很好奇他们如何解决光盘时间过长之后有可能失效的问题,随口问了一下。显然,他们还没有想那么远,并没有一个非常规范的维护机制,对于我的疑问,他们只是强调说,有三套备份,印刷在纸上的,硬盘里的和光盘里的,是三保险,所以不会有问题。这一段的照片实在太少了,当时每个人轮流给我讲解,一方面我自己很感兴趣,没顾上拍,一方面我觉得拍照也不太礼貌,现在就只有这两张照片而已。 但是在这儿也拍下一张有些“惊人”的照片,当时我把这张照片发到了 我自己也没想到,只是希望合个影的要求,竟然弄成了这么大的阵势。而且他们一直在跟我说,希望我能帮他们多做宣传,为他们正名,让更多的人理解,穆斯林和那些“ISIS”完全不是一回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伊拉克,伊拉克的人民并不是唯恐天下不乱的好战分子,一样是渴望和平的普通百姓。 他们的这些意愿让我有些...怎么说呢,也许算是惆怅吧。这是我去其他伊斯兰国家没有过的经历。埃及人,他们也说过“伊斯兰教、穆斯林”都被妖魔化的很厉害,但似乎并不是很在意,或者是埃及人已经明白这是很难改变的。 我答应他们一定尽我所能,但我其实无能为力,不仅因为我就是一个普通游客,就算我真的是个什么人物,一己之力,也不可能敌过全世界的政治力量。 最后,再一次要求我写观后感,这回写起来很容易,而且我很高兴没有错别字,只不过在措辞上多了一个“的”字。 在我写的过程中,一个小伙子一直站在旁边,等我写完了,他问了一个问题,“中文和日文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异”。之所以会有这个问题,可能因为就在昨天,日本大使馆,应该包括大使本人,也来参观了这里,写了留言。 我用自己那一点点英语尽可能的给他解释了一下,看上去他好像是明白了的样子。后来想想,我应该用伊朗文字跟阿拉伯文字给他举例子,就很容易理解了。伊朗文字用阿拉伯字母写成,但阿拉伯人却是不认识的,就跟中文和日文之间的关系相当类似。 在这里的参观结束时,正是圣墓里一次很重要的礼拜时间,不能到处乱走,只能在办公室里等待礼拜结束。当时麦迪还特意也去做了礼拜。 还有一件趣事,有一位工作人员,从一开始就一直给我们讲解,他蓄有大胡子,一直到最后,麦迪才认出来,他们竟然是中学同学,已经很久很久没见过面了。 礼拜结束之后,从博物馆开始就一直陪同的那位绅士,带我们到他的办公室去吃午饭。午餐是免费的,这不是给我们的特殊待遇,来到圣墓的每一个人,都可以领到免费的午餐。 在办公区域,还有一部分是仓库,有太多的各种捐赠都存放在仓库里。 刚才那张照片,看到右侧有一些照片陈列吗,那都是来过这里的大人物们。当时麦迪看了看那些照片,问我说“Didyouknowthatguy?(你认识那个家伙吗?)”,我佯装仔细去看,然后回答说“No,Idontknow,whoishe?(不,我不认识,那是谁?)”,大家开怀大笑。 不过,我更想说,在“那个家伙”的照片上面那张,就是伊拉克国家博物馆里面,我很高兴自己也有一张在相同位置拍到的照片。 这里的工作人员极尽可能的把所有的东西高效率、安全的保存在仓库里,他们用了各种办法,比如这些柜子,带有滑轨,用一侧的转轮可以很轻易的移动每一个柜子。还有第二张照片左侧,那些都是地毯,据说这样存放地毯的方法是跟小日本学来的。 每一个物品都有编号,同时在电脑里也会录入所有的细节。 这是一个宗教故事的雕塑,也是来自信徒的捐赠。 这个超有意思,是个自制的电梯,为了方便搬运一些很沉重的藏品。这个电梯是可以坐人的,我们就是乘坐这个电梯回到了一层。 这部分就是“地毯研究所”,我现在忘记了他们为什么要自己编织地毯,只记得当初是特意从伊朗请来师傅教会他们这项技能。在这儿赫然看见了开车从酒店接我们到这里来的那位小伙子,就是第二张照片背对相机坐着的那一位,麦迪看到他笑到不行,还以为他是个司机,没想到却是一位地毯工匠。 最后一张照片是当初他们学艺时候的习作,已经有模有样了。 所有的参观都结束了,事实上,我并没有进入圣墓的礼拜厅,甚至不知道是否允许女人或者非穆斯林进入,因为我根本就没问。这跟我的一贯作风不太一致,自己也不太明白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我实际上不太赞成一切宗教,出于尊重,我觉得不进去似乎更为正确一些。 我们回到了办公室,我就是根据这间办公室认为这位一直陪同的绅士在这里恐怕地位不低。麦迪帮我问过,这里一共有三十多位工作人员,我不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单独的办公室。 最后,送了我们每个人很多礼物,有画儿、桌子上的摆件、还有一些书。好在我已经是“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咬”,而且成功的把所有的东西都带了回来。唯一遗憾的就是他们拍的照片,说刻光盘的机器出了些问题,没能拷给我。 一杯阿拉伯红茶相送,我们离开了圣墓,也离开了卡尔巴拉,出发去今天的目的地,纳杰夫和库法。 这一路上我一张照片都没拍,最主要的原因是相机彻底挂掉了。还是因为在城堡被摔的那一下,之后暂时恢复了正常,但是镜头有些部件松动了,时不时就不能正常开机,最后终于彻底罢工了。 一直到我们抵达目的地,才从行李把我的备份相机拿了出来,自此之后,所有的照片都是另外这个相机拍摄的,效果确实不如G16好。 在纳杰夫找酒店的过程略微曲折一些,麦迪也是认为司机推荐的酒店多半都不好,这一次他自己推荐了一个,是他以前来这里住过的,很可惜这家酒店正在装修,没开业。 没办法,我们又去了司机推荐的酒店,这几张照片是路上乱拍的。那个清真寺也是地位很高的,明天主要就是去参观那里。 这位司机推荐的酒店真心是每次都不好,看这两张照片,多么怪异的一个酒店啊。我和麦迪都不喜欢,为了给司机面子,还是去看了房间,我一边琢磨怎么说能让司机不会太难过,又可以不住这个酒店。结果,老天爷连这种小事都帮我,房间里莫名其妙的连不上WiFi,这下都不用我说,司机就知道肯定不能住这里。 我们在大街上逛游了一阵子,打听了一下,终于找到一家不错的酒店,只是价格有点小贵。其实也还好,记得是九十当地钱。 办好入住,出去吃晚饭,路上拍到另一个清真寺。 今天的晚饭吃了顿大排档,味道不错,就是有点酸,不是沙拉酸,是肉酸。可见伊拉克人有多么爱吃酸的东西,类似这样做的肉类,在中国一般都是咸口的,那里会有酸口的。 麦迪爱吃冰激凌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这两天没吃上,今天看来是忍不了了,吃完晚饭,回酒店之前,特意找了家店来了一大顿冰激凌,也成就了今天的结束照。冰激凌味道不错,一切都很好,就是多了个不解风情的司机,哈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wb/7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龙光云旅游丨走进世界ldquo禁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