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雨生百谷生机盎然
发现白癜风怎么办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213/6712021.html 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0°;于每年公历4月9日—2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春分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第四个节气。斗指壬,太阳黄经达0°,于每年公历月9-22日交节。春分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中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 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45°,于公历月5-6日交节。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0°;每年公历2月8-20日交节。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级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立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春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也是指新一年的到来。 小寒 小寒(LesserCold)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冬至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大雪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斗指癸,太阳到达黄经度,交节时间为每年公历2月6-8日。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月22或2日,即太阳到达黄经°时。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立冬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斗柄指向西北方位,太阳黄经达°,于每年公历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霜降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戌;太阳黄经为20°;于每年公历0月2—24日交节。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明显,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大暑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历20°,是大暑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大暑节气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习俗。此时天气湿热,很容易导致身体受潮湿气过重。养生既要懂得防暑降温,还要着重祛湿。 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之一。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小满 小满(grain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9日~2日时太阳到达黄经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时。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个节气。斗指壬;太阳到达黄经0°;每年公历2月8-20日交节。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有春天气息;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立春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如放风筝、簪花喝酒、野外挑野菜,还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小寒 小寒(LesserCold)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冬至 冬至(英语:winter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大雪“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是太阳到达黄经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立冬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此时,地球位于赤纬-6°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0月2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秋分 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白露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这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亦是一个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当太阳到达黄经65度时为白露,于公历9月7—9日交节。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白露节气基本结束了暑天的闷热,是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的转折点。白露过后,天高云淡、气爽风凉,昼夜温差较大,夜间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明显地感觉到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个节气,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5°,于每年公历8月7—9日交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为秋季的起点。秋季从立秋起至立冬结束,其起始与结束,是天体运行的结果。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风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 大暑 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喝羊肉汤等习俗。春分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月20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来说就是秋分。二分日世界各地日出日落时间均为6点。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年的历史 大寒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0°时,即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冬至 冬至(英语:winter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大雪“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是太阳到达黄经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小雪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月22或2日,即太阳到达黄经°时。"小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节气。节气的小雪与天气的小雪无必然联系,小雪节气中说的"小雪"与日常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意义不同,小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小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而天气预报中的小雪是指降雪强度较小的雪。小雪节气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 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0月2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寒露 寒露是农历24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在每年0月8日或9日,此节气的养生汤水宜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为主。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95°;于每年公历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从气候特点上看,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深秋,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秋分 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 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指终止,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立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大暑大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其气候特征是:“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同时,很多地区的旱、涝、风灾等各种气象灾害也最为频繁。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时。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小满 小满(grain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谷雨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每年4月9日~2日时太阳到达黄经0°时为谷雨。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气象专家表示,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气温回升加快,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春分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每年公历月2日前后(20日-22日)。这天昼夜长短平均,正当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称“春分”。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在天文学上: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都进入明媚的春天。春分还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已有年的历史了。大寒大寒(GreatCold)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月9日-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00°时为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的风俗食物是腊八粥,风俗活动是尾牙祭。小寒小寒(LesserCold)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子月的结束以及丑月的起始,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冬至冬至(WinterSolstice)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有吃水饺、汤圆、喝羊肉汤的习俗。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大雪“大雪”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更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其时是太阳到达黄经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雪,十一月节,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小雪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立冬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时间点在公历每年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此时,地球位于赤纬-6°9,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仅有°47。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中国民间以立冬为冬季之始,立冬期间,有需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霜降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0月2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即将开始。霜降时节,养生保健尤为重要,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足见这个节气对人们的影响。 秋分 秋分(autumnal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白露白露是一年之中第5个节气。此时,天气转凉,温度降低,在清晨或夜晚,近地面空气里的水汽遇冷,会在花草或石头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气称为“白露”。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会明显感到炎热的夏天已过。白露过后,冷空气逐渐南下,天气转凉,昼夜温差可达0摄氏度以上,也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小暑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夏季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05度时叫小暑节气。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夏至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之一。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26),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小满小满(grain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立夏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08天,在农历每年三月初一前后(公历4月4-6日)。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惊蛰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时。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除此之外,民间还有“打小人”驱赶霉运的习俗。雨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2个节气,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8-20日),太阳到达黄经0°。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除此之外在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拉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立春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大约为月20日左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而南半球就是秋分。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如放风筝、簪花喝酒、野外挑野菜,还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巴布熊猫供应链平台 最新资讯+订货渠道+合作案例公司信息+产品库+设计案例 (品牌介绍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点击下图,更多案例! 联系我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wb/9565.html
- 上一篇文章: 空袭伊朗核设施代价几何遭枚导弹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