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5686247.html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文称,英国路透社根据最新的科学家影响力评价系统,综合评估了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科学家的影响力,并于4月20日发布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位科学家名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名科学家(含双聘)入选,兰州大学地理系级学子陈发虎位列其中。陈发虎是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陈家沟人,年考入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学专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年博士毕业后留在兰州大学地理系任教,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地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年后曾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兰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兰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长期从事环境变化、气候变化及史前人-环境相互作用研究,他先后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发表论文多篇(含SCI论文多篇),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研究成果曾入选Science《科学》刊物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候变化研究高影响力科学家名单News《科学新闻》评选的十大科学新闻、美国考古杂志评选的十大世界考古发现、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中国十大科技新闻,、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十大进展,获省部级科技奖和社会科学奖12项(含一等奖6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为中国西部黄土地层和气候记录、干旱区湖泊记录、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环境考古等研究领域作出重要贡献。在史前人类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过程和机制、亚洲中纬度地区气候变化的“西风模态”等方面作出重要创新性认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于年成立,是中科院党组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发展趋势,在知识创新工程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中成立的研究所之一。在历届班子的领导下,青藏高原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院党组决策部署,立足青藏、深耕高原,以“引领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区域发展”为宗旨,坚持“高水平、国际化、重服务”的建所理念,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重大突破,推动我国青藏高原研究事业进入了国际第一方阵。青藏高原所实行北京部、拉萨部和昆明部的“一所三部”运行模式,还在加德满都、伊朗、挪威建有海外科学中心。截至年,研究所现有职工人、研究生人。拥有国际维加奖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4人(含双聘2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9人,各类人才占研究人员的20%。研究所融合形成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高寒生态与人类适应和三极观测与大数据4个研究中心,下设10大研究团队;建设有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和高寒生态3个院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在青藏高原部署了7个野外观测台站(中心),分别是纳木错多圈层、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藏东南高山环境、阿里荒漠环境、慕士塔格西风带等综合观测研究站和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研究所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国内相关院校、研究所、业务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多种合作模式,也是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简称ANSO)秘书处的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现设有自然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生态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古学9个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在读研究生中留学生48人。研究所正在牵头推进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家专项、中科院“丝路环境”A类先导专项与基金委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高质量实施,并积极推进“三极环境与气候变化”国际大科学计划,还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各类基金等项目。近五年来,青藏高原研究所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原创性的突破,累计发表SCI论文多篇,年发表SCI论文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PNA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5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xf/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