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每年这时候都会唠叨一个话题。

暑期安全。

身边有不少朋友陆续当上家长,工作又忙,暑假期间难免焦虑,Sir就当提个醒,替他们提前做好功课。

今年感觉有些不一样。

身边家长们,似乎尤其“轻松”——

往日精力用不完的“神兽”,突然不闹了,一坐就是一天,气定神闲;以前吵着要出去找小伙伴疯玩的孩子,突然不吵了,聚精会神。

Sir最近就刷过一条视频,大为震撼。

期末考完,家长蹲在学校门口问刚出来的孩子:现在最想干什么?

回答争先恐后:玩手机!刷x音!刷x手!

可不安静吗。

Sir印象中的夏天,是汗液的粘稠,是蝉鸣的酷暑,是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那段独白:

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

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

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

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我们

现在呢?

家长们看似省心,实际忐忑——

网络,已然成为当代“孩子王”。

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要承认时代在变化,进步,屏幕里的色彩斑斓,对孩子来说也是欢乐海滩。

更要小心,危险悄然迭代。

饱和度接近天堂颜色的海平面下面,藏着更深、更黑暗的“诱惑”。

△电影《巨齿鲨》

01

前言

往年暑假Sir写的是溺水,用电,防火……今年Sir只写网络安全。

一是因为时代大背景,网络普及正在下沉化,低龄化。

二,也是今年的特殊情况:

有关部门下狠心要给学生减负,不久前还传出不实消息“北京、河南试点取消教师寒暑假”,源自在线教育行业大缩水,狂裁员。重新火爆的暑托班,夏令营,资质参差,更何况还有疫情防控,家长愁。

△官方已辟谣

孩子也愁,课不补了,作业少了,要做点啥呢,跟谁玩呢……

双重焦虑,有心之人便有缝可钻。

网络不断捕捉成年人的欲望,同时,也在加速引爆孩子的“欲望”。

所以,Sir今天分享的不仅是具体案例、措施。

更希望各位家长共同思考,讨论:

能够将欲望极致化、精准投放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如何被保护、引导?

02

拒绝硬糖

大人与孩子的“恋爱”。

放在30年前,还是让人浮想的禁忌之恋: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

△电影《洛丽塔》

放在15年前,则是细思极恐的现实惊悚:

我们该见个面了吧,小宝贝

丁字裤女孩

我只研究你……

△电影《水果硬糖》

放到现在,满眼赤裸裸的恶。

年,四川10岁女孩和11岁男孩裸聊,男孩偷偷保存女孩的裸照并对其进行勒索;

年,昆明12岁女孩通过裸聊赚游戏币;

年,一名小学老师通过QQ聊天以招募童星为名诱骗女童裸聊致17人受害;

一个数据:香港疫情停课期间,涉及网络平台的未成年性犯罪案件发生率比去年同期上涨了约50%。

△图片源自香港文汇网新闻

家长们可能说,现在平台不都可以切换到“未成年人模式”吗?应该没事吧?

防不胜防。

年,在一款名为“小花仙”的儿童社交网络游戏,有人用游戏里的充值点券引诱未成年少女拍摄裸照和裸体视频。

△图片源自触乐网

好奇,好胜,是孩子被犯罪分子盯上的本能。

用鲜艳的颜色、包装诱惑他们参与游戏,然后利用孩子自以为的“小大人”心态,刺激他们不服输、怂恿尝试,从而一步一步地“收网”,施以伤害。

源头,无非就是带着奖励色彩的“一颗硬糖”。

怎么防?

Sir觉得,与其防,不如主动疏导:

1,让孩子接受最基础的性教育,明确底线。

比如有些科普文章,专业人士直接说清楚,无论男孩女孩都不要在陌生人面前暴露睡衣(内衣)下面任何身体、肌肤。

2,让孩子警惕陌生人同时,家长也要与孩子建立日常的信任基础。

多问孩子今天干了什么,心情怎么样,遇到什么人……边问边听,从回答里判断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

03

饭圈畸态

Sir昨天头图也说到了,极端的“饭圈思维”正在侵入我们生活方方面面。

包括未成年人。

如果说成年人被饭圈带歪,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未成年人被“圈”,则简单粗暴多了。

有钱的,骗。

谎称氪金打榜,充值返利,总之各种术语,骗你“为爱发电”。

去年在江苏宿迁,一名15岁女生加了一个经常发布自己爱豆动态和组织粉丝应援活动的QQ粉丝群,群主声称最近爱豆“发福利”,群里的粉丝们只要充值就能激活返利活动,女孩用母亲手机参加了该活动,被生生骗走12万元。

△图片源自江苏公共新闻空间站报道

今年2月,一名14岁少女通过“全国粉丝群”认识了所谓的“偶像助理”,为了要一张签名照,少女前后给“助理”支付近6万元,最后被其拉黑。

△图片源自中国警方在线微博

14、5岁的孩子,都能被骗五位数。

没钱就能逃过吗?

不,钱少的,骂。

常见PUA手段,步步紧逼:

一支口红钱都拿不出来?

***都买了张

你50张都不买,**肯定要糊

即使你真的没钱,也会带着歉意离开,寻找别的方式“补偿”。

最后有样学样。

谩骂、侮辱、传谣、站队……榨干你所有价值。

极端饭圈的危害,Sir昨天基本都说了。但还有一条,对孩子尤为危险:圈内的行为误导,终会导致顽固的价值观误导。即,孩子们越来越相信——表达“爱”只有一条路:花钱,花更多钱。细思极恐。怎么防?同样地,父母应该格外留心孩子的情绪波动,有没有无端烦躁、紧张的时候;有没有长时间上网;有没有引用一些听起来有些偏执、狭隘、愤懑的“金句”……以及,尝试真正去接近、理解孩子的兴趣,引导TA发现真正的美,而非拥抱狭隘的情绪。比如,你爱这个偶像,是爱TA的唱功,性格,外貌……是爱TA的人,并非爱TA所在的那个神坛。04学习APP?进入这领域,Sir不得不送上一波Respect。没错,连专供孩子学习的软件,也在成为敛财和传播低俗的黑洞。而且,手段称得上脑洞大开。低级的,只是在学习APP中散播一些广告信息,或成人内容。这些方式,家长随手刷一刷,还算能清楚分辨。高级的,绝对是“暗藏玄机”。比如给家长说是免费学习APP,实际上呢,是付费游戏APP。孩子点开,不学了。游戏多好玩啊,还能充值买道具,APP连着他爸的卡呢,不买白不买。再挖下去,Sir差点五体投地。什么“儿童学习APP”,比咱成年人的APP都野啊!写个作业,能给idol打榜。对个答案,那真是紧张刺激心跳加速。学累了,发个状态诉诉苦。诶,瞬间就有了“好心情”。△图片源自CCTV13新闻报道好,不开玩笑,说点实际的。家长除了亲自试用,还能咋办?首先,放平心态,转变思维——1,学习并非越多越好,要劳逸结合,切勿狂塞;2,学习并非只有做题补课一种方式,趁暑假,可以带孩子多实践;3,学习APP只是学校教育的补充,不用渲染、拔高它的作用,要学就精选;4,并不是跟“学习”有关的就是好的,管理好家里的手机、pad和电脑,定期检查,一旦看到不熟悉或者名字古怪的app,先投诉,再删除,别滥用。接下来,还有一些常见骗局在瞄准未成年人持续升级。碍于篇幅,Sir简单提提。05五花八门首先,天价打赏。新闻几乎天天有,不新鲜。但我们不知道,部分平台和主播,也会针对最容易被煽动的未成年人下手。比如打赏界面的“礼物”,设计得更卡通化。以前是“火箭”“兰博基尼”,现在有“烤串”,有“气球”,可可爱爱。△图片源自央视新闻还有一个重大漏洞——大多数直播平台,不会去分辨屏幕后打赏的人,是否本人,是否未成年人。打赏功能遍布直播、阅读等各种平台,孩子一上头,代价就是父母多年积蓄。一旦被坑,就算报警打官司,钱也难追回。理由,你无法提供“未成年人使用”的证据。△图片源自法治周末继续,为未成年人“定制”的网络诈骗。打出低价或免费游戏道具、皮肤、装备的幌子,骗取未成年人的钱财。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年中国游戏领域未成年人保护白皮书》,中国年游戏用户规模约7.2亿人,其中,未成年人游戏用户规模约1.1亿人。一块巨大的蛋糕。也是一块可以薅完就走的蛋糕。有时候金额不多,但孩子怕爸妈骂,被骗也认了。△图片源自搜狐号“QTV青岛全接触”除游戏诈骗,还有社交软件诈骗。手段一点不高明,甚至有的只是发个收款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xf/7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