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观影关于伊丽后阿巴斯时代,伊朗
彭洋的号怎么挂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730/9252422.html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终于阿巴斯。”伊朗电影的实力从来不容小觑,过去这个国家诞生了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这种足以改变电影史的大师级导演,同时还有穆森·马克马巴夫、贾法·帕纳西、马基德·马基迪、巴赫曼·戈巴迪等等一批强有力的电影导演足以让伊朗电影在世界电影版图上占据一席之位。但要说阿巴斯去世之后,能够在国际上拥有强大号召力的导演,则非阿斯哈·法哈蒂莫属了。年法哈蒂凭借《一次别离》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蜚声国际,征服了全球无数观众(它也是最早在大陆引进院线上映的奥斯卡获奖电影之一)。 大概是由于《一次别离》过于有名,以至于常常被以为是法哈蒂的起点,不过实际上,在年,他就凭《关于伊丽》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这部作品第一次将伊朗中产阶级生活,如此真切地带到世界面前,一扫以往伊朗电影中非贫即困的刻板印象,同时也展现了法哈蒂强大的编剧和场面调度能力,其才华不禁令人惊羡。这个星期我们就来一起品品这部《关于伊丽》。 《关于伊丽》海报 「剧情简介」 三天假期,歌什菲一家约了几个熟悉的朋友驾车去海边旅游,一同出行的还有年轻美丽的伊丽。 几经辗转,这一行人住进了一幢海边旧别墅。一轮忙乱之后,大家打扫好房间,整个氛围也随着大家跳舞、玩游戏、聚餐而变得欢快、轻松,但看得出伊丽内心不安情绪却随着时间渐渐堆积。 随后佩曼的儿子阿拉什失足落水,一阵忙乱之后,阿拉什被救起,大家舒了一口气,而正在此时,大家忽然发现——伊丽消失了!!! 《关于伊丽》剧照,头巾包裹、以手遮阳的伊丽 伊丽的行踪与真实身份引发出来的怀疑、焦虑、争吵情绪,迅速交织,膨胀,谎言形成的漩涡越发不可控制…… 「片头引入:封闭空间的建构与隐喻」 电影伊始,摄影机仿佛置于邮筒内,四周漆黑,只有投信口透出的一道狭长光影。 这道光影慢慢叠化成隧道内透出的刺眼光线,下一个镜头中人们从车窗探出头,在车开过黑暗隧道的同时放声呐喊获得一种短暂的宣泄。 《关于伊丽》剧照,开头漏入狭长光影的邮筒 显然这里影射的是主角们与其身处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便驶出隧道之后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温文尔雅的中产人群,但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所受的束缚,并未因他们的身份而减弱,反而因为他们的思考和自省而变得更加牢实。而这个「邮筒」隐喻,可以说从一开始就统摄了全片。 《关于伊丽》中的中产群像 「高超的群体调度及运镜技巧」 《关于伊丽》在场面调度方面可以说是令人叹为观止。 首先,无论是长镜头还是蒙太奇,第一个感觉是运动的迅速,典型的例子是人物的走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在一定速度之下,有种行走起来「步步生风」的感觉,形成鲜明的质感;另一个例子是人物之间的应答交流,无论是语言,表情,还是动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反馈迅速,一方面与「步步生风」的质感相切,另一方面,暗示了某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头脑敏捷」。 与此同时,法哈蒂大致上维持了一种流畅感,但这种流畅又并非平稳顺滑所能描述,相反,画面中不断滋生出新的运动,包括走动、动作、眼神等等。 《关于伊丽》中的构图例示,此静态构图正是动态构图的基础 这些运动在方向上(上下、左右、纵深)各有不同,这使得画面上整体给人一种杂乱感,在影片前半部这种杂乱带来了紧张而活泼的氛围,而在影片后半部,这杂乱则化作了心理上的紧张,行走上的踉踉跄跄,以及幅度较大而又点到即止的暴力行为。 除了产生新的运动,法哈蒂在取景上也颇有考究,他在动态中不断形成新的景别和构图。这种做法,一方面是籍此产生了节奏感,另一方面也将构图的功能性充分发挥——可以说是场面调度的典型运用。 比如在下面这个镜头中,通过关系人物走位(歌什菲远离伊丽,同时双人镜头变成单人镜头),营造出伊丽「被冷落一旁」的内心情感,然后一个朝向镜头的自然运动,使得观众更清晰看到对她的情感表达。 《关于伊丽》中的动态构图 「悬念叙事技巧」 法哈蒂的编剧一向为人称道,一是他总能抓住伊朗本土民众在社会结构、道德信仰以及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借此构造一层层的悬念,而在悬念打破之后,往往有柳暗花明的感觉。 在《关于伊丽》中,故事主线通过若干个悬念来联结。 比如第一个悬念是伊丽与阿曼德在朋友们的撮合下能否走到一起?另外,比较关键的悬念是阿拉什落水后,伊丽有没有去救落水的阿拉什呢?伊丽真实身份是什么?伊丽消失后去了哪里? 《关于伊丽》剧照,诡异的构图和数位男性的零落站位 全片就像一部悬疑剧,每当一个悬念被解开的同时又会从中引出新的悬念。谎言背后隐藏了太多鲜为人知的秘密。阿斯哈·法哈蒂电影的叙事魅力也正存在于此,悬念环环相扣迂回深入,直到故事结局。 《关于伊丽》剧照,悬念丛生的场景 「隐喻系统的建构」 法哈蒂的强项在于借助微型视角下生活化的故事映射宏大社会现实,而在将微观故事升华向宏观升华的时候,符号隐喻也颇有助益。 除了片头的「邮筒」,片中「放飞的风筝」和片末「搁浅的汽车」这两个场面,也颇令人玩味。 《关于伊丽》剧照,高飞的风筝与放风筝的伊丽 空中的风筝代表对开放空间的渴望,而在片末33秒的长镜头的镜头里,在沙滩上搁浅的汽车,乌云笼罩的海面下的一群人试图将深陷海滩上的汽车推上岸,似乎正映射着人们所面临的困境。 《关于伊丽》剧照,搁浅在海滩上的的汽车与众人 一如《一次别离》,法哈蒂在《关于伊丽》中同样才华横溢,场面调度、编剧和隐喻系统都在他手中散发出无穷魅力,让观者见证着一个伊朗社会的现状,也引发出观者的无穷思考。周六晚上,欢迎大家一同前来欣赏、思考和讨论。 滑动门电影协会+云上咖啡艺术会馆 年3月23日,周六晚七点半 越秀区东山口,云上咖啡·艺术会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xf/9335.html
- 上一篇文章: 不可接受美国务卿宣布自伊朗进口石油豁免
- 下一篇文章: 伊朗打击美军后,东方某国要颤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