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英国为什么总是合不来
综合整理自: 陶短房《英国和伊朗的恩恩怨怨》 薛洪涛《伊朗对英国的仇恨有多深》 沈持盈《伊朗和英国为什么总是不对付?》等 因为历史、地理、政治、宗教等原因,伊朗树敌颇多,不但在中东地区是个另类,在不少西方国家眼里也是“敌人”,是“邪恶轴心”,与之心照不宣地在国际舞台上互打嘴炮很多年(甚至也有与中东邻国的热战)。在伊朗的黑名单中,这些国家也都上了榜,近几十年来长期霸占黑名单前三名的非美国、以色列和英国莫属。 美国、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关系基本等同于零和游戏,上黑名单是理所应当;而尚在伊朗设立过外交机构的英国,也时常被伊朗人拉黑,甚至还出现了英国驻大使馆屡开屡被砸的情况。 打砸使馆似乎是伊朗年轻人特别热爱的一项活动 英国使馆近些年屡屡被砸也不是没有缘由,一些学者与政客将欧盟的经济制裁、石油禁运等归为主要原因,这些措施往大了看关乎伊朗经济命脉、往小了看关乎伊朗老百姓能否填饱肚子,总之是非常严重的“惩罚”措施。但实际上,伊朗早就对这样的制裁见怪不怪了,因为除了西方国家,还有亚洲的一些石油需求国能够给伊朗续一秒,管中窥豹,从伊朗一些企业可以直接通过中国银行开具人民币信用证便可见一斑。 此外,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冷知识是:英国本身就是产油国,石油进出口基本平衡甚至一度出口大于进口,且其最大的石油进口国是同样来自欧洲的伙伴国家挪威。即使是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其合作国家也以沙特、阿尔及利亚等国家为主。如果经济制裁、石油禁运等都不是两国交恶的主要原因的话,那么为什么伊朗和英国这么不对付呢? BBC曾经这样评价英国和伊朗两国的关系,称其为“几个世纪以来的相互不信任”,可见这两个国家的梁子很早就结下了。 英吉利长袖善舞弱波斯饱受创伤 伊朗旧称波斯,早在公元前就是一方强权,但几番在欧亚争霸中的落伍让它饱受创伤。随着欧洲各国的触角逐渐伸至中东,具有巨大地缘优势的伊朗也成为英、俄、法等欧洲列强眼中的一块肥肉。 年,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最终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首次定都德黑兰。恺加王朝初期,法国、英国与俄国为争夺世界霸权多次动武,伊朗被牵涉其中。 在17-19世纪初,伊朗的疆域和影响范围十分辽阔,今天高加索、中亚大片土地都是波斯的势力范围,但在对“温暖海洋”有本能的热情和贪婪的沙俄的扩张下,波斯人步步后退。年,俄国兼并了臣服于伊朗的格鲁吉亚,俄国为了保护格鲁吉亚的基督徒、获取通往印度洋的贸易,至19世纪80年代时已经夺去了伊朗在高加索山以北的12个行省和在中亚的势力范围,沙俄利用军事优势和伊朗哥萨克(伊朗上层军事贵族集团)与沙俄的血缘关系,攫取了在伊朗的治外法权,并直接威胁阿富汗,觊觎英属印度。 伊朗王室历尽沧桑,当然也不会任人宰割,不知危机之近,他们向英国伸出求援之手,而英国为了保护印度殖民地免受俄国的入侵,于年和伊朗签署同盟条约,伊朗答应不允许任何国家越境攻击印度,作为回报,一但外国入侵伊朗,英国应从印度给予军事和财政援助。 然而条约墨迹未干,年,伊朗恺加王朝与沙俄因领土纠纷爆发第一次俄伊战争,眼见鹬蚌相争,想要坐享其成的英国便跳出来当了一把“渔夫”:年,战争打了九年,波斯和沙俄双方已经耗费了巨大的人力与财力之后,英国精准地把握时机,出面调停,促使双方签订了对伊朗来说丧权辱国的《古利斯坦条约》。 (图中红线是年的伊朗国界线,黑线为《古利斯坦条约》签订后的伊朗国界线,可以看到今属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境内的领土被沙俄据为己有) 自至年,英国和伊朗前后签署过4部盟约,但都被英国人当作一张废纸,伊朗人向法国示好,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当时欲称霸欧洲的拿破仑法国与欧洲多国发生战争。年5月,伊朗曾和法国拿破仑签署芬肯斯泰因条约,伊朗答应帮助法国染指阿富汗和印度,对抗“日不落帝国”英国,伊朗对英国宣战,派兵进攻印度,作为回报,法国允诺确保伊朗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但两个月后,年7月,法国单方面背信弃义,转而与沙俄停战议和并结盟,出卖了伊朗,法国人匆匆来去,却无意中让伊朗得罪了如日中天的英国。 伊朗被法国出卖后,英国为对抗法国乘机与伊朗谈判,年伊朗与英国订立草约,伊朗同意与英国的敌对国家断绝关系(包括法国);作为回报,英国在伊朗与俄国交战期间,必须对伊朗进行财政援助。 年11月,英国和伊朗正式签订条约,规定英国对伊朗与俄国划界有“仲裁权”;如果伊朗和欧洲国家发生战争,英国每年支援伊朗15万英镑,但用途要取得英国公使认可;如阿富汗对印度采取军事行动,伊朗即对阿富汗采取行动。 伊朗获得英国财政支持后,再次挑衅俄国,年,第二次俄伊战争爆发,此时英国和伊朗理论上仍是盟友,但第一次俄伊战争的一幕重演,英国再次抛弃了盟友伊朗,无奈的伊朗投入沙俄怀抱,俄国与伊朗签订了《土库曼恰伊条约》,伊朗宣布放弃在南高加索地区的一切权利,同时支付万卢布给俄国,并同意俄国在伊朗享有各种政治经济特权。 两次战争之后,包括现今格鲁吉亚、阿塞拜疆等国领土在内的波斯帝国的大片土地,自此归为沙俄所有。伊朗人认为这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幕后便有英国在大耍花招。 英国原本的如意算盘,是和沙俄划分势力范围,井水不犯河水,然而做大的沙俄胃口大涨,开始觊觎阿富汗和英属印度。它不怀好意地怂恿伊朗,既然西边割地给沙俄,不妨“收复”东边故地作为补偿,而东边恰是英国的势力范围。 为了弥补俄伊战争中失去的高加索,年,打着“收复失土”旗号的伊朗军队进军中亚名城、今属阿富汗的赫拉特(在历史上也曾隶属伊朗),并得到沙俄的军事支持。赫拉特是印度通往中亚交通要冲,一旦落入沙俄势力范围,英属印度就门户大开,因此英国自然反应强烈。 英国驻伊朗公使埃利斯致书英国外相帕迈斯顿,说出了英国外交史上的名言——“必须将阿富汗视作英属印度的边界”,这一霸权色彩十足的主张,得到帕迈斯顿和英国印度事务大臣霍布豪斯的认同。年,在议会授权下,英国向伊朗发出“不撤军即宣战”的最后通牒,声称伊朗“构成对英国属地的侵略”,而实际上阿富汗本身就是独立国家,和英国隔阿富汗本土相望的赫拉特根本就不是英属印度领地。然而在英国的威逼下,沙俄率先胆怯,撤消了对伊朗的军事支持,迫使伊朗在年撤军。 19世纪中期,波斯帝国和英国终于“正面怼”了一把:年,英国和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击败沙俄,趁势染指伊朗,发动了英伊战争。战争的原因还是与领土有关。由于殖民地扩张需要,当时正值英国与沙俄争夺阿富汗地区的领土,波斯国王受到沙俄挑唆单挑英国,剑指阿富汗城市赫拉特。结果不出所料,波斯帝国的兵力自然被英国的坚船利炮吊打,折了部队,丢了领土,伊朗被迫于年与英国签署《英伊巴黎条约》,伊朗承认阿富汗独立,并承认赫拉特属于阿富汗,英国继沙俄之后,成了第二个对伊朗享有特权的大国。伊朗一步步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将自己的领土与资源拱手献上,英国与沙俄得以在这片土地上通商采矿、甚至兴办银行、邮政机构等等。甚至能够干涉波斯帝国的王位继承事宜。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英国对伊朗十分“不厚道”,翻云覆雨,巧取豪夺,令伊朗饱受创伤。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年后伊朗王室却进入和英国的所谓“蜜月期”。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伊朗卡扎尔王朝国王纳赛尔丁·沙贪图享乐,迷恋欧化生活,英国人投其所好,殷勤地招待他一次又一次在欧洲作奢华游历,并借机成为伊朗最大的债主;另一方面,殖民老手英国虽然霸道,却时常戴着一副“殷勤礼貌”的面具,而粗暴的沙俄则一副“太上皇”嘴脸,倚仗高加索以北的强大军力以及在伊朗哥萨克中的影响力而为所欲为,伊朗王室也希望拉住英国,让两大强权互相牵制。 英国正是抓住伊朗王室的这些破绽,不断扩大自己在伊朗的控制力,他们给伊朗王室的借款都附加苛刻的条件。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伊朗的交通、金融、矿产、通讯、捕鱼等要害经济部门,都成为英国借款抵押品,被英国人所把持。 英国是借着打击沙俄进入伊朗的,而伊朗亲西方知识分子和立宪派,也一度把抵御沙俄入侵,实现伊朗现代化的希望寄托在英国身上。但出于利己考虑,英国此时想的,却是尽快与沙俄在伊朗握手言和,坐地分赃,好将精力转向更重要的欧陆。 于是最令伊朗人如鲠在喉的年《英俄条约》便诞生了。条约划分了两国在伊朗、阿富汗和中国西藏的势力范围,其中伊朗北部包括德黑兰在内79万平方公里为沙俄势力范围,南部35万平方公里靠近阿富汗和英属印度(今为巴基斯坦领土)的地区为英国势力范围,其余则为缓冲区。条约是在圣彼得堡签订的,这个协议所涉及的三块地区,当时都是独立国家或独立国家领土,英俄双方甚至没有知会伊朗一声就私下里达成了这笔“交易”,伊朗所受的屈辱可见一斑。这当然激怒了伊朗知识分子和立宪派,他们转向后起的德国,在伊朗形成势力庞大的亲德集团。 此后伊朗爆发立宪派革命,年,英国和沙俄借口保护侨民,联合军事干预伊朗,并自此将军队赖在伊朗不走。年,两国不顾伊朗在一战中宣布中立,擅自达成“君士坦丁堡协定”,将伊朗全境彻底瓜分。照这个协定,如果不出现意外,一战一旦以协约国胜利告终,伊朗将很可能彻底丧失独立地位,被英国和沙俄切割成两块。 然而意外偏就发生了。 三分伊朗 两巨头波斯争雄礼萨汗自立图强 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新成立的苏俄退出一战,此时英俄联军正在伊朗境内与土耳其作战,昔日的“战友”顷刻间变成仇敌,而伊朗则成了被殃及的池鱼。年1月,英国将军邓斯特维尔率领远征军自美索不达米亚进军伊朗北部,试图夺取前沙俄在北伊朗的势力范围,并进而染指外高加索。至年底,英国将领马勒森和诺里斯在伊朗北部建立了陆军和海军(里海)基地,并控制了巴库、巴统、第比利斯等南高加索地区。 此时伊朗民族独立情绪升温,年1月,马托里克首相照会英国,提出著名的“五项要求”,要求废除英俄年协定,英国从伊朗撤军,修改不合理的关税税率,允许伊朗参加巴黎和会,将由英国和沙俄控制、上级军官非外籍及哥萨克的“南波斯步枪队”伊朗政府等,英国迫于压力,答应废除协定和修改关税两项,并拒绝其它三项。不久马托里克首相下台,新任首相萨尔塔内萧规曹矩,于1月30日宣布取消英国在伊朗的治外法权。尽管萨尔塔内不久后被英国设法赶下台,但随着10月30日土耳其退出战争,英国再无在伊朗驻军口实,伊朗境内反英情绪更加高涨。 此时英国外相寇松正梦想建立一串围绕印度的缓冲国,并将伊朗视作“最弱而最关键一环”。年8月,在寇松主使下,伊朗亲英首相沃苏格·多拉和英国公使科克斯签署“英伊德黑兰协定”,规定英国向伊朗派出军事、财政顾问,并与伊朗合作修建铁路,伊朗实际变成英国独家保护国。 然而此时因英国在巴黎和会中蛮横阻止伊朗与会,伊朗国内反英情绪达到顶峰,连国王艾哈迈德·沙也对沃苏格表示不满,年6月24日,沃苏格内阁垮台,中立派莫西尔·多拉组阁,旋即宣布终止英伊协定,拒绝将伊朗哥萨克师按协定要求转交英国军官指挥。 英国对此无法容忍,当他们发现,即便颠覆伊朗内阁也无济于事时,便产生了“换朝廷”的想法——我们连国王都换了,总行了吧? 英国所看中的,是哥萨克师近卫团团长、上校礼萨·汗。 礼萨·汗 礼萨·汗出身贫寒,14岁投身行伍,积功升至上校,控制着伊朗最精锐的哥萨克师近卫团,因这支武装充斥着英国顾问,他和英国早有往来,被视作“可靠人物”。年2月21日,英国驻伊朗军事顾问团扶持亲英政客赛义德·齐亚和礼萨·汗发动政变,囚禁国王,由赛义德出任首相,礼萨·汗为“萨尔达尔·赛帕赫”(大元帅)。 然而这次英国看走了眼。 礼萨·汗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民族主义者,他之所以低声下气讨好英国军事顾问团,是想借英国的手,从俄国哥萨克贵族手中夺取哥萨克师的控制权。当英国鼓动他和赛义德发动政变时,他不动声色,顺水推舟,但政变成功后不到3个月,他便毫不客气地赶走赛义德,自任首相,并先后兼任陆军大臣、武装部队总司令、哥萨克师师长,成为伊朗的实际独裁者。在礼萨·汗的运作下,伊朗在政变后仅1个月零两天便废除了英伊协定,年5月15日,英国不得不从伊朗撤军。 这次事件让礼萨·汗和英国结下冤仇,但当时双方并未发作,因为此时苏俄正向伊朗输出革命,并在伊朗北部建立了“吉朗苏维埃共和国”,双方不得不维持表面合作关系,最终迫使苏俄退却。 年,礼萨·汗宣布废黜卡扎尔王朝末代国王艾哈迈德·沙,自己出任国王,这就是伊朗最后一个王朝——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锐意富国强兵,在伊朗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推出了所谓“第三国外交”理论,即引入和伊朗并无利害冲突的第三个世界性大国,作为对俄、英两个传统强权的牵制,同时,对英国和苏俄采取不偏不倚的立场。 对此,英国大为不满,他们试图在伊朗南部胡齐斯坦建立独立国家,并支持当地部落发动叛乱,礼萨·汗针锋相对,出兵镇压叛乱。年5月伊朗收回了由英国把持的海关,夺回关税自主权,同时彻底废除英国领事裁判权。 为了抗衡英国、苏俄的觊觎,礼萨·汗选中了当时正从战败阴影中复苏的德国,从德国引进工业、技术、资金和顾问。前面已经说过,英国对伊朗的多次欺凌和背信弃义,早已在伊朗知识分子中形成强大的亲德势力。 随着纳粹的上台,伊朗和德国的接近逐渐引起美、苏等国的戒备,美苏开始倾向于英国,对礼萨·汗持敌意态度。年9月,二战爆发,伊朗宣布中立,但德国势力仍然强大,这让与伊朗接壤的苏联惴惴不安,开始和昔日死敌、今日盟友的英国再次携手。年苏德战争爆发,伊朗的“中立”变得难以为继,当年7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外相艾登联合建议苏联出兵伊朗,29日,英苏发出致伊朗联合照会,要求伊朗驱逐德国侨民,被礼萨·汗以“中立”为由拒绝。 在美国、土耳其先后表示“爱莫能助”的情况下,迫于压力的礼萨·汗在8月22日宣布将德国人“礼送出境”,但为时已晚。8月25日凌晨,英、苏军队南北对进,打入伊朗,仅3天便打垮了伊朗军队。随后,英国大使布拉德与苏联大使斯米尔诺夫闯入王宫,逼迫礼萨·汗逊位。9月16日,礼萨·汗传位给太子巴列维,自己流亡毛里求斯,随后转往南非,3年后在约翰内斯堡病逝。这次行动代号“阿贾克斯”,是伊朗和英国最大的历史死结。 在美国的干预下,英国被迫承诺“保证伊朗独立主权”,年1月26日,英-苏-伊条约签署,伊朗成为反法西斯盟国。然而礼萨·汗国王被英国颠覆,又形同流放地被放逐到两个英属地区,死于“英国人手中”,这显然加剧了伊朗人对英国的恶感。 巴列维国王 英国人予取予求巴列维弃德亲美 丘吉尔是盟国军事干预伊朗的主推手,尽管有反法西斯战争和对苏援助的需要,但更多是出于利己主义考量。进驻伊朗后,英国肆意干预伊朗政局,将赛义德等亲英派塞回伊朗政坛,在南部靠近英属印度的地区扶植割据势力,还利用战时货币政策和粮食问题(年伊朗饥荒,英国见死不救)对伊朗巧取豪夺,按照伊朗当时著名政治家摩萨台的话,“英国人不点头,伊朗啥也决定不了”。英国人成为二战中在伊朗驻军的3国(苏、美、英)中,伊朗人最反感的一国。 然而巴列维国王并非泥胎木偶,对于英国人赶走父亲他耿耿于怀。在他看来,父亲的“第三国外交”理论是正确的,英国和苏联都对伊朗有野心,都靠不住,伊朗必须寻找第三个大国来依靠。要说错,那就是找错了靠山,纳粹是靠不住的,唯一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 年1月23日,美国国务院低级官员约翰·杰尼根自行发布了一份《美国对伊政策指南》,强调美国必须在伊朗问题上采取措施,确保伊朗独立、主权,防止英、苏势力在伊朗坐大,从而威胁美国根本利益,史称“杰尼根备忘录”,此后,美国开始着力扶持巴列维,排挤英、苏在伊朗的势力。 二战结束后,英国势力衰落,殖民帝国日薄西山,但他们仍试图通过炮舰政策和惯用的扶持胡齐斯坦、库尔德分离主义等方法,维护自己在伊朗的特权。此时伊朗和苏联爆发“阿塞拜疆危机”,伊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英国照理应和美国一样,帮助伊朗对抗苏联觊觎,但他们却出于自私目的,一面在台面上维护伊朗主权完整,一面却在伊朗南方趁火打劫。这令巴列维更坚定地依靠美国而疏远英国。年3月2日,随着阿塞拜疆危机的告一段落,英国也不得不按照协议撤出驻伊朗的军队。 此后英国和伊朗的关系可谓不温不火:即便在巴列维亲西方时代,英国也并非伊朗的亲密伙伴;但伊斯兰革命同样对伊朗-英国关系冲击较小,因为本就不太亲密,一拍两散后也便疏远不到哪里去。双方居然能一直维持外交关系,奥妙也在于此。 护石油英吉利耍计遭政变摩萨德下台 然而有一桩纠葛,却一直让英国和伊朗纠缠不休,那就是石油。 伊朗早在年便开始石油钻探,但收获不大。年,英国律师、商人、冒险家威廉·诺克斯·达西用区区2万英镑获得伊朗石油钻探权。7年后,他在马斯台德-苏莱曼发现当时世界最大油田,1年后成立了英国-波斯石油公司。年,英德海军展开竞赛,海军大臣丘吉尔建议英国控股英波石油公司,英国政府控制了该公司51%股份,从此介入伊朗石油问题。 二战期间,苏联觊觎伊朗石油,并在年向伊朗提出“卡夫塔拉泽通牒”,要求获得伊朗北五省石油租让权75年,引发“伊朗石油危机”,在危机中英国出于保住南伊朗石油利益的私心,态度摇摆,令伊朗朝野十分愤慨。 年,伊朗议会宣布通过石油国有化法案,试图收回英波石油公司的经营权,英国以伊朗政府曾在年9月19日签署声明,“对于伊朗接受的条约或公约所发生的争端,愿意依照《国际常设法院规约》第36条第2款接受国际常设法院的管辖”为由,将伊朗告上国际常设法院,希望借助后者的仲裁,保住自己在伊朗的石油利益。而伊朗政府则指出,当初的声明只对年9月19日以前的争端有效,而不能管到19年之后的争端。 国际法院虽曾一度倾向于英国,但在强大国际压力下,于年7月22日作出裁决,支持伊朗的决定。鉴于这一法律歧见,年《条约法公约》特别注明,条约的解释“只能以自然的、合理的方式阅读文本,并充分考虑当事国的意图”,这就是国际法中注明的“通常意义原则”,也被俗称为“英伊石油公司原则”。 摩萨台 年,在国内民意呼声很高的摩萨台博士上台任首相开始在伊朗推行改革,改革的重头戏是石油国有化政策,准备将英国控股的英伊石油公司(Anglo-IranianOilCompany)国有化,为国家独立发展打开一条生路,这直接影响到了英国对伊朗石油控制权。年,摩萨台解散最高法院,并且以公民投票的方式解散了只有国王有权解散的议会,与国王矛盾激化。巴列维王室不能容忍王权被限制,英国、美国也不允许自己控股的石油公司被伊朗国有化。于是年8月英国联合美国,在巴列维的同意下,在伊朗操纵政变将摩萨台赶下首相职位,后者遭下狱和软禁直至逝世,终身未能翻盘。摩萨台的遭遇广受伊朗民众同情,这又加深了伊朗人对英国的恨意。 革命后纷乱不定百年怨愈结难消英国和伊朗历史积怨甚多,伊斯兰革命后便越来越“不对付”。 -年,伊朗爆发了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巴列维王朝,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反美斗士、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尽管美国才是伊朗最大的敌人,是伊朗的眼中钉、肉中刺,但自年11月4日发生、持续天的“伊朗人质事件”导致美伊断交后,双方至今没有恢复关系。而里根时代险些酿成政治大祸的“伊朗门”风波,更让美国政要望伊朗而却步,不敢轻易打交道,这也令伊朗的反美抗议者无从拿美国开刀,只得将处处时时追随美国的英国当做泄愤对象。 年4月30日,6名武装分子闯入伊朗驻英国大使馆,绑架包括外交官在内的26名人质一周之久,这些武装分子正是前文中提到的胡齐斯坦分离主义分子。英国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严令SAS突击队进行武装解救。最终6名武装分子中的5人被“格杀勿论”,第6人在已放下武器后,SAS突击队试图将其“就地格杀”,只是因为伊朗外交官当众表示“全世界都睁大眼睛看着”而作罢。尽管在此事件上英国“积极施救”,但因前述历史渊源和耐人寻味的“格杀勿论”,而在伊朗社会始终留下一个问号。 “两伊”战争期间,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向时任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提供了帮助,伊朗对此大为恼火。年,伊朗革命卫队的士兵拐骗并痛打了英国驻伊朗的代办爱德华·卓别林(EdwardChaplin,或译爱德华·查普林),而英国警察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拘捕了伊朗一位驻英外交人员。 伊朗革命后,英国暂停了与伊朗的所有外交关系。直到年英国与伊朗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大使馆重新开放,英国才有了驻伊大使馆。 然而,拉什迪事件爆发了。印度裔英国作家萨曼·拉什迪于年9月发表了《撒旦诗篇》,此书一出引得一众哗然,书中因侮辱宗教,有对先知穆罕默德和伊斯兰教大不敬的言论和情节,以及影射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而遭到公开谴责。年2月,霍梅尼(死于年6月)宣布判处拉什迪死刑,并颁布追杀令号召全球穆斯林予以追杀。3月,伊朗与英国宣布断交,萨曼本人也因被伊朗追杀而过上了东躲西藏的生活,直至年伊朗政府宣布不会支持对他的死刑判决后,萨曼才敢公开露面。 年9月,伊朗和英国部分恢复外交关系。 年4月28日,英国指认伊朗和爱尔兰共和军存在联系,同年6月,两国互逐外交官,外交关系降级。 年,在伊朗改革派总统哈塔米(MohammadKhatami)执政期间,两国关系正常化。 年,两国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英国和伊朗在“伊斯兰革命”后首次交换大使。 年,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JackStraw)成为伊朗革命以来首位访问德黑兰的英国高级政治人物。 年两国关系又遭遇挫折,戴维?瑞达韦(DavidReddaway)被德黑兰以间谍罪拒绝担任伦敦大使。在伊朗与伊拉克边境附近的阿尔旺德河(ArvandRiver),伊朗扣押了8名英国船员,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年3月23日,在两伊界河阿拉伯河上巡逻的15名英皇家海军男女官兵被伊朗以“越界”为由扣押,酿成持续数月之久的“英伊人质危机”。英国一度拒绝道歉,并试图用高压手段解决问题,但最终在人质家属的压力下妥协,由英国军方出面,承诺“下不为例”,换取了伊朗方面对15名英军官兵的“特赦”。这件事自然也成为双方的又一个疙瘩。 年6月,伊朗总统大选引发骚乱,事后伊朗指责英国支持伊朗国内反对派组织的“民主扩散运动”,称英使馆利用自己在当地的职员作掩护,煽动伊朗民众走上街头抗议,加剧伊朗的动荡局面,企图颠覆伊朗现政权。因怀疑伊朗研制核武器,英国冻结价值约10亿英镑(约合16亿美元)伊朗资产。 年11月,英国宣布对伊朗施行金融制裁,要求所有英国金融机构停止与伊朗商业往来;伊朗通过法案将与英国的外交关系降级为代办级,以抗议美、英、加拿大三国拟议中的单方面追加对伊制裁,并驱逐英国大使。随后英国关闭了驻德黑兰大使馆。 年7月,伊朗总统哈桑·鲁哈尼(HassanRouhani)当选后,英国宣布将考虑“逐步”改善与伊朗的关系。10月8日,英国和伊朗宣布各自任命一名临时代办,致力于恢复全面外交关系。年2月20日,伊朗驻伦敦大使馆复馆,两国同意重启外交关系。年8月23日,英国驻德黑兰大使馆正式对外开放。 年7月英国保守党人特蕾莎?梅(TheresaMay)当选后,两国关系大幅恶化。特蕾莎·梅对伊朗采取了更为强硬的态度。年12月7日,特蕾莎·梅指责伊朗在中东采取“激进的地区行动”,包括在伊拉克、黎巴嫩和叙利亚挑起事端。17日,伊朗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作出回应,谴责英国是中东“邪恶和苦难的根源”。 纵观伊朗数百年的发展,从波斯帝国时期的割地让权,到伊朗谋求民族独立时期所受到的阻挠,再到伊朗发展时期在宗教文化层面上的势如水火,伊朗与英国的梁子可谓是越结越深,由于这些历史原因,两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不对付也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zh/2763.html
- 上一篇文章: 泗县城乡公交再增新线路,明天开通试运行
- 下一篇文章: 中国与伊朗的古代交往历史悠久中国曾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