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宏燕‖伊朗政教关系的历史成因

伊朗政教关系的历史成因

《天坛讲座》第17讲

讲座题目:伊朗政教关系的历史成因

讲座人:穆宏燕教授

主持人:哈宝玉教授

时间:年11月29日上午9:00——11:30

地点:雁塔校区崇鋈楼三层归仁堂

主办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伊朗民族属于雅利安民族,与印度民族同源。因此,在伊朗伊斯兰化之前,伊朗也存在着与印度社会类似的种姓制度。但是,印度种姓制度是婆罗门种姓掌握教权,刹帝利种姓掌握王权,二者各自为政,互不干涉。而伊朗的种姓制度呈现为祭司种姓、武士种姓和文士种姓三大种姓相互制衡、相互支撑的三角社会结构。在这三角社会结构中,祭司种姓具有严密的等级和组织结构,因此力量格外强大;然而,伊朗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长期的帝制使得其武士阶层的权力也格外强大,再加之文士种姓总体上来说是服务于武士种姓,因此使得武士种姓虽然在宗教地位上略低于祭司种姓,但其力量并不弱于祭司种姓。因此,在伊朗伊斯兰化之前,掌握教权的祭司种姓和掌握王权的武士种姓始终是一种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衡的关系。

公元年伊朗被阿拉伯征服,伊朗伊斯兰化之后,种姓制度在伊朗消亡,但是这种三角鼎立的社会结构依然是伊朗社会的组织结构。伊斯兰教什叶派在伊朗积沙成堆的的发展过程中,宗教阶层牢牢掌握着底层民众的思想,加之什叶派宗教阶层具有严密的等级和组织结构,还具有独立的经济体系,因此力量格外强大。中古时期,伊朗的统治阶层长期为异族统治者,他们基本上是依靠文士阶层来实现对伊朗国家的统治,因此文士阶层依然是效力于王权。因此,在中古时期,伊朗社会王权与文权的结合使得王权有足够的力量与教权之间既相互支撑又相互制衡。

20世纪,伊朗文士阶层(知识分子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获得了自身的独立,不再依附于王权,而强大的宗教阶层依然牢牢掌握着底层民众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巴列维国王在实施白色工业革命的过程中,始终不能妥善解决与宗教阶层的矛盾,亦不能妥善解决与知识分子阶层的矛盾,最终导致知识分子阶层与宗教阶层结盟。从而使得延续了三千年的三角社会结构出现一边倒的局面,最终导致伊朗延续了三千多年的王权帝制被推翻。

讲座人:穆宏燕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波斯语专家。历任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东方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非通用语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波斯(伊朗)文学艺术与宗教文化研究。出版专著《凤凰再生——伊朗现代新诗研究》《波斯古典诗学研究》《波斯札记》等,译著《玛斯纳维全集》(第一、二、六卷)、《欧玛尔?海亚姆四行诗百首》《伊朗现代新诗精选》《灵魂外科手术——伊朗现代小说精选》《恺撒诗选》《伊朗当代短歌行》《萨巫颂》《瞎猫头鹰》等,发表有关波斯(伊朗)文学艺术与宗教文化的学术论文百余篇。

来源:陕师大宗教研究中心

宗教研究中心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较好医院
青少年白癜风临床诊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zh/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