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佛杀佛,逢祖杀祖这么邪恶的话,竟然
(图)义净(~)唐代译经僧。河北涿县人,一说齐州(山东历城)人,俗姓张。字文明。幼年出家,天性颖慧,遍访名德,博览群籍。年十五即仰慕法显、玄奘之西游,二十岁受具足戒。 初次听说“遇佛杀佛,逢祖杀祖”这句话的人,都会觉得这句话透着一种自大狂妄的邪恶,因为这句话一直是影视剧中反面人物的专用语。不过,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是一位唐朝的高僧,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义净法师。 义净法师的原话是这样的:“你如欲得如法见解,但莫受人惑。向里向外,逢着便杀,遇佛杀佛,逢祖杀祖,始得解脱。” 这句话是教导佛家弟子进行禅修的方法。佛家认为“凡有所相,皆属虚妄”,在禅修中,要明心见义,就要看破虚妄,直指本心。禅坐中所见的佛不是佛,祖也不是祖,都是自身虚妄的念头。因此,佛家才有“遇佛杀佛,逢祖杀祖”这一说。 能有这样高深见解的义净法师岂会是一般和尚?事实上,义净法师确实不一般,在佛教史上地位绝对不比《西游记》中的唐玄奘差多少。因为,他也曾远赴天竺取经,更曾被一代女皇武则天尊称为国师。 义净法师自幼天资聪慧,他8岁出家,熟记各种佛教经典,26岁时,就成为了四禅寺的住持。就在他30岁那年,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要去泰山封禅,在路过四禅寺的时候,义净法师随王伴驾,凭借渊博的知识和精深的修为赢得了李治和武则天的一致认可,被封为灵岩寺住持。 为了进一步研习佛法,义净法师决定前往天竺求取真经。可惜,当时的西域之地战乱不休,像唐玄奘一样经陆地前往已不太可能。不过,当时唐朝的对外海运非常发达,尤其是与西亚大食国(今伊朗一带)、欧洲的大秦国(罗马帝国)都有着很密切的贸易来往。义净法师就决定乘船远渡重洋循海道前往天竺。 36岁那年,义净法师带着4名弟子从广州坐上了一艘波斯商船。今天的印度洋依然年年海啸,船毁人亡的事情时有发生。在唐朝时期,出海更是意味着九死一生。短短40多天的航海行程中,义净法师乘坐的商船就遭遇了2次台风,3次海盗袭击。从马来半岛的末罗瑜国上岸之后,义净法师一行又一路向西北行走,历经大半年时间,终于抵达佛教圣地天竺。这一路之上,他所经受的苦难足以写成另一部《西游记》了。 在天竺期间,义净法师挂单于著名的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一边攻研佛典,一边与当地高僧大德交流学习。25年之后,义净法师和他的徒弟们带着佛经乘坐商船返回了广州。据记载,义净法师带回梵文佛经四百部,五十万颂(每颂为4句),佛舍利两百颗。 笃信佛教的武则天皇帝听说义净法师取经归来,亲赴洛阳东门十里外迎接,一时间,洛阳城内外幢幡数万遮天蔽日,鼓乐香花遍地,超过了唐玄奘取经归来的盛况。武则天皇帝更是亲身来到义净法师面前,下拜顶礼,这也是历代高僧所未有的殊遇了。 在佛教史中,义净法师的地位堪比玄奘法师,现在西安的小雁塔就是纪念义净法师而建,至于大雁塔,则是纪念玄奘法师而建。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义净法师不如玄奘法师出名?我想,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小说《西游记》的影响巨大,让玄奘取经的事迹进一步深入人心;二是因为义净法师是被一代女皇武则天封为国师的,而武则天却被儒家视作“大逆不道,牝鸡司晨”的代表,所以历代文人都极少宣扬义净法师的事迹。 *作者:许鹏飞,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者。 版权声明:合作联系 大爷,赏个铜板呗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的初期症状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zh/328.html
- 上一篇文章: 伊朗电影炎热夏天
- 下一篇文章: 古人会忽悠张三丰居然不是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