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何以至此
智谷君语: 开年,特朗普突然命美军成功“斩首”伊朗军中一号人物苏莱曼尼,引发国际局势强烈反弹。最不幸的一架乌克兰客机在德黑兰坠毁,机上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无人生还。最新消息是,伊朗官方已经承认是其“错误击落”客机。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国家利益、宗教冲突、历史仇恨、国际势力深度地纠缠,我们该如何理性认识?本文作者剖析了伊朗百年历史,思考巴列维王朝为何在现代化改革中突然崩塌,霍梅尼如何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美国在伊朗历史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次“斩首”行动对伊朗局势带来哪些影响。 ◎作者 清和 ◎来源 智本社(hibenshe0-1)已获授权 本文逻辑: 一、巴列维王朝:合法性困境 二、伊斯兰革命:现代化悖论 三、霍梅尼时代:法基赫监护 (注:正文一万字,阅读时间约30分钟,可先阅读,并分享给好友;社科院李春放老师的《论伊朗巴列维王朝的覆灭》对本文有启发,在此感谢!) 巴列维王朝:合法性困境年2月18日,礼萨·汗·巴列维率三千哥萨克进军首都德黑兰,逮捕大批官员,国王闻讯出逃。礼萨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夺取了政权,伊朗从此进入了巴列维王朝时代。 两年前,英国试图将伊朗沦为保护国,迫使伊朗国王签订英伊协定。这一奴役性协定遭到了伊朗民众的反对,引发反英潮。英国担心伊朗国王难以控制局面,遂扶植实权派礼萨取而代之。 礼萨政变被认为是伊朗现代化的开端,但其政权合法性,尤其是依靠英国势力夺取政权,一直困扰着巴列维王朝。 礼萨是一个强硬派,他出生贫寒,十四岁从军,从士兵一步步爬到中校军衔。在俄国十月革命后,他趁机赶走了俄籍军官,掌控了哥萨克师,成为军中实权派。 在登基加冕后,为了维护政权合法性,礼萨一方面实行君主立宪制,推动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计划;另一方面尽量远离英国与苏联,收复被苏联占领的领土与主权,试图夺回被英国控制的石油资源。 礼萨崇拜土耳其总统凯末尔,决心仿效土耳其,通过精英治理的方式,实现富国强兵。礼萨将政权与教权分离,以法国法典为蓝本,制定了刑法、商法与民法,以取代古兰经和伊斯兰教法,剥夺和限制教士对行政及司法的干预权。 这一改革遭到了教会势力的强烈反对,礼萨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对反对者予以镇压。他在北部消灭了苏联人支持的军队,在南部平定了库尔德人的反抗,在西南镇压了英国人支持的反叛,在中部扫荡了分裂活动。礼萨的改革强硬、镇压血腥,但不乏进步意义。 他还建立学校,推行世俗教育,打击教会对学校的控制。他下令允许妇女参加工作,废除教义对女性的不平等限制。 年颁布法令废除了头巾,男女皆可穿着欧式衣服;年颁布法令禁止强制妇女戴面纱。这项法令遭到了马什哈德市宗教势力的反对,礼萨果断出兵镇压。 礼萨展现了开国者(王朝开创者)的快速富国强兵的雄心与魄力。他努力学习西方强国,派遣自己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及百余人到欧洲留学。礼萨的强势手腕推动着这个波斯古国向现代化国家演进,工厂兴建,城市兴起,工人及中产阶级涌现,公共教育出现。 礼萨对英国人也持强硬态度,他废止了议会尚未通过的英伊协定,将英国人从伊朗政府及军队中赶走,解散了英国在伊朗的武装力量,遣散了宪兵部队中的瑞典军官。 当时,英国通过英伊石油公司控制着伊朗的石油资源。这家公司是现在的英国石油公司的前身。在年这家公司的采油量在西方世界高居第三位,利润极其丰厚,但是伊朗政府获得的利润分成不及6.5%。第二年,利润分成降到1.6%,这一举动引发了伊朗上下的反抗。 礼萨下令吊销了这家公司的租让权,礼萨因此获得民众拥戴,被赞为民族英雄。但是,英国政府对礼萨施压,两国重新谈判,并在年签订了为期六十年的新租让协议。新租让的面积要比之前少了一半(年以后只有原来的20%),礼萨政府每年可以从英伊石油公司获取丰厚的租让费和石油税。 在关键的石油领域掌控更多的支配权后,礼萨拒绝向英国、苏联引进技术,选择与德国、法国、意大利合作。 但是,不幸的是年二战爆发了。两年后,德军入侵苏联,英国与苏联成为了盟友。更重要的是,德军闪袭苏军,快速切断了苏军的补给线。苏联迫切开辟新的补给线,英国则渴望重新夺回伊朗石油控制权,于是两国计划兵分两路入侵伊朗,南北夹击,最终会师德黑兰。 这时,礼萨作出了战略性误判。他认为,伊朗只要不倒向轴心国,就不会卷入这场战争,于是礼萨宣布伊朗是中立国。他甚至认为,英国只谋求南部石油资源,苏联不可能入侵伊朗北部。老国王没想到,苏联企图生吞了伊朗。 英国找了一个发动战争的理由,认为伊朗为敌国德国提供便利,放任德国工程师在伊朗从事间谍活动,以破坏英伊石油公司的设施。 这场战争仅持续了4天,英苏会师德黑兰,逮捕了礼萨并将他流放。伊朗的铁路、通信与石油被英苏控制。盟军美国则源源不断地通过伊朗补给线,投放战略物资,北运至苏军,南运至英法联军。 年11月,美英苏在伊朗首都召开了著名的德黑兰会议。可见,伊朗的地理位置,对同盟国来说多重要。这次会议确定美英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与苏军东西夹击德军。 同盟国的目的并不是占领伊朗,德黑兰会议对伊朗承诺,战争结束六个月内便撤军。 不过,礼萨政权突然倒台,对巴列维王朝的权威打击很大。在美英苏的支持下,礼萨的儿子巴列维继位。 年纪轻轻的巴列维属于典型的“君主二代”,理想主义治国,妄自尊大,但关键时刻又软弱无力,缺乏其父亲的手腕及政治家的睿智。 二战结束后,苏联违背承诺拒绝撤军,并在伊朗北部省份扶植左翼政党。这股势力此后虽遭遇打压,却成为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重要力量。 年,苏联扶植的左翼政党刺杀巴列维未遂,伊朗政府取缔了左翼政党。两年后,巴列维又遭遇了来自民族主义势力的挑战。老练的摩萨台在议会投票中获胜,被任命为伊朗总理。摩萨台上台架空了国王,并推动石油国有化。这让英国极为不满,于是英美联合策动了一场政变,将摩萨台推翻,巴列维重掌大权。 没有部族基础的巴列维王朝,其命运始终与英美势力交错,两任国王都是依靠外国势力策动的政变上台或立足脚跟。巴列维与其父亲一样,面临政权合法性的困扰。 此次政变后,巴列维与美国达成了交易。巴列维掌控的扎赫迪政府与英美重新签署石油协议,美国石油资本成了最大的赢家。美国为巴列维提供万美元的紧急贷款,帮助伊朗政府解决财政危机。 年,伊朗财政再次恶化,经济危机爆发,不少企业倒闭,失业率超过20%。这一年,伊朗爆发了多次罢工和反政府示威。 年底,年轻的肯尼迪当选了美国总统,他调整了对伊朗的政策。肯尼迪上任不久,美国国务院给新总统递交了一份关于伊朗政策的报告。报告指出,需要提供足够的援助以防止伊朗经济崩溃及财政破产,但是国王(巴列维)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比如满足中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同时,这份报告提醒肯尼迪密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yilangtuhao.com/ylthzh/5233.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才是名媛,你全家都名媛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